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五节 师资队伍
第五节 师资队伍我场的师资队伍变化频繁,正式专业毕业的教师不多,教师的构成情况也比较复杂。 1959年至1965年,教师绝大多数是建场初期的初、高中毕业生和当地职工中选配的。有的经过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已成为农场的骨干教师。象场部小学的教师韩淑芝、牟文发都是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文化...
第六节 幼儿教育
第六节 幼儿教育我场幼儿教育起步晚,1973年,总场成立了托儿所。1985年已有七个大班,两个中班,两个小班11个托儿班,共有托儿70人,其中不满周岁—三岁的幼儿30人,其中女幼儿15人;四岁—六岁的幼儿40人,其中幼女17人,幼儿教师5人,保育员12人,文化程度均为初中毕业,所长袁志华。 托儿...
第七节 职工教育
第七节 职工教育我场建场初期的职工主要是由当地农民、复转军官、支边青年和自动流入的人员组成。文化程度不等,而且大部分偏低。文盲为数不少。 1959年初冬,农场开展了一次职工业余辅导学习和扫盲运动。由场组织干事李恒泰主抓,组织了职工业余高小、初中两个学习班和流动扫盲学习小组。初中班由高忠林任教,高...
第一节 概述
第三章 科技第一节 概述我场科学技术工作按发展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建场的1956年—1961年良种队成立为第一阶段。该期是以技术人员为轴心解决本业务问题。农业只是作物栽培上的实验小组;机务方面的改装小组;畜牧兽医方面的畜群提纯复壮小组等。 1962年—1975年尤以1972年组建场实验站(始...
第二节 科技机构与科技队伍
第二节 科技机构与科技队伍一、科技机构 1979年场成立了科技科。1980年5月9日成立了建设农场第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该委员会兼技术职称评定工作。1983年5月27日调整充实了第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可称一届二次会,李可然接栾德仁,五个半月后又由栾任主任。)在技术上负责审定场各业务口科技攻...
第三节 科技成就
第三节 科技成就全体科技人员在场党委和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以场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科为核心发动各业务科研组为解决本场生产发展,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革新,新技术推广及开展科学试验等。 取得显著成就的有:“G~6型联合收割机传动链条改为三角皮带”获省科技大会优秀成果奖,1963年经科研部门推荐被国家...
第一节 卫生机构
第四章 医疗卫生第一节 卫生机构1956年,建立国营和平农场卫生所。 1958年,分立和平与建设两场卫生所。 1959年,组建国营赵光农场和平分场,设和平分场卫生所。 1962年,独立建场建立国营建设农场卫生所。 1964年,建设农场包建国营双丰农场,设国营双丰农场卫生所包建国营...
第二节 医疗
第二节 医疗1956年建场初期,只有一名医师和一名卫生员,没有固定卫生所,只是在帐蓬的一角用粗树枝搭的一个案子,有两把镊子、一把剪刀、红汞、碘酊、急救包、常用药也只有十滴水、麻黄素、阿斯匹林、小病阿斯匹林,大病一律外转,由于建场人年轻,体质又好,这几年未发生过大病。 1957年,上级分配一名中专...
第三节 讨划生育
第三节 讨划生育计划生育工作,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62~66年初)当时宣传的口号是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1962年农场中就有一批生产队长、书记带头作了男扎术,一定程度的控制了生育,人口增长较慢,全场总人口4981人。 (74~78年)这一阶段农场成立了计划生产领导小组,制定...
第四节 妇幼保健
第四节 妇幼保健妇幼保健,目前尚未设立专门机构,但此项事业都已早在医疗卫生工作之中进行,八四年就配有妇保医士,负责推广住院分娩,新法(科学)接生,对全场妇女进行了“尿漏”、“子宫脱垂、宫劲炎症”的妇科普查。 从六五年起对幼儿陆续实行了“卡介苗”“麻疹”“天花”“白喉”“小儿麻痹症”等的免疫接种。...
第五节 卫生防疫
第五节 卫生防疫1980年成立卫生防疫站,1985年设专职站长。 1980年抓了场部道路规划和环境卫生的基础建设,清理垃圾,试行学校卫生管理制度。 1984年,对全场居民点进行了大骨节病普查工作,在三至十六周岁人群中,查出大骨节患者3236人,及时地在全场开展了服亚硒酸钠的三年攻关工作,一年后...
第一节 人口概况
第五编 社会第一章 人口第一节 人口概况刚刚建场时,共有人口363人,其中职工208人,临时工42人,职工子弟、家属113人,总户数39户。 1957年从北安县农场、通北农场、勃力种马场、哈尔滨王岗机校、卫校、农校、望奎农场调入干部、技术人员,加之部队转业官兵共计87人,其家属随之陆续来场落...
第二节 计划生育
第二节 计划生育建场初期,本场的未婚青年较多,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大。1964年后,多数青年成婚安家,人口出生激增,平均年出生200人左右,1969年后,本场开始宣传计划生育,号召一对夫妇两个孩,逐步的落实措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到年出生130人左右。 1982年人口普查(7月1日第三次全国...
第二章 民 族
第二章 民 族第二章 民 族本场到1983年止,共有人口15,231人。由汉、回、蒙、鲜、满、彝6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14,914人,占总人口的97.9%,满族293人,占总人口的1.9%;鲜族12人,蒙族9人,回族2人,彝族1人。 农场建立后,各地的干部、技术人员、转业军人、知识青年,通...
第三章 风 俗
第三章 风 俗第三章 风 俗建设农场有一万四千口人,五千多名职工。这些人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除百分之九十多汉族外,还有蒙古族、满族、回族、朝鲜族、土家族、彝族等一些少数民族。尽管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区以及民族习俗各异,然而,从风俗习惯上基本都已东北化,从简化。一些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农场已体现不出...
«
1
2
...
8077
8078
8079
8080
8081
8082
8083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