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章下序
第四十六章 知识青年志章下序1968年兴起的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北大荒开发建设史上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壮举。 据不完全统计,本场自1968年10月至1976年,先后接收省内外大中城市知识青年7000余名。 广大城市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场安家落户,屯垦成边,参加农场生产建设,给农...
第一节 接收概况
第一节 接收概况本场于1964年首次接收齐富地区知青年200余名。是年5月8日,嫩江劳改分局下发《关于招收社会青年的通知》称:根据上级部署,从齐市召收知识青年500名,分赴所属各场。本场选派王福田、张友仁等前往齐富地区联系接收工作。8月至10月,三批知青先后到场。第一批80名,第二批120名,第三批...
第二节 管理工作
第二节 管理工作一、行政管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由于”过量地接收,一方面超过了农场的实际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给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场党政领导为接待安置好大批来场务农的知青,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利用国家下拨的知青安置费(每人500元)设置几十个知青连队,调动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知青宿舍、...
职工物质生活志
第四十七章 职工物质生活志职工物质生活志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农场经营成果的逐年好转,职工的物质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和改善。昔日吃冻土豆、喝沟塘水、往“马架子”,“地窑子”、用马车交粮等艰苦岁月已一去不复返了。职工衣、食、住、行、及社会福利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据统计,1985年全场住宅面积1...
章下序
第四十八章 民谣 谚语 方言 歇后语章下序几十年来,农场职工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继承和创造了大量的民谣,谚语、歇后语。这些丰富多彩的口头创作,形式活泼,内容丰富,语言简炼,寓言深刻。经过长期的流传和不断锤炼,使其更加形象、生动、通俗、含蓄,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幽默感和哲理性。而且,带有浓厚的黑土地风味...
第一节 民谣
第一节 民谣北大荒, 真荒凉, 又有兔子又有狼, 就是缺少大姑娘。 建场之初,场区是一片野狼出没,蒿草没人的荒滩。英雄的开荒队员开进亘古荒源,与大自然展开英勇的搏斗。当时,他们大都是二十左右的年青小伙,为了解决他们的婚姻问题,各级组织想出了好多办法。如嫩北农场前身柏根里农场...
第二节 谚语
第二节 谚语一、农事谚语 1、选种谚语 好种壮秧,豆麦满仓。 母大子肥,籽好苗壮 种子年年选,产量年年高。 保种如保命,留种如留金。 品种搭配好,丰收没个跑。 种地选好种,一垄顶两垄。 饿死老娘,不吃种粮。 2、积肥谚语 人凭五谷养,粮凭粪肥长。 氮肥好、磷肥灵,没有农家肥也不行。...
第三节 方言
第三节 方言以汉语拼声为序: (挨 刷) 遭训斥。 (拔嚼木) (外)走。多用于不辞而别。 (把家虎) 指持家严谨的人。 (罢 园) 瓜果收获完毕。 (掰 脸) 闹翻脸了。 (白 划) 不着边际的乱说一气。 (班 克) (外)盛油、酒等东西的小桶。 (半拉架)...
第四节 歇后语
第四节 歇后语拨了萝卜栽大葱—一茬比一茬辣。 冰块掉醋缸——寒酸。 草帽没边——晒脸。 城头上放风筝——出手不低。 大肚子过独木桥——挺而走险。 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房檐上的冰溜子——根在上边。 公鸡头上那块肉——大小是个官儿(冠儿)。 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 光屁股推磨—...
第一节 场名由来
第九编 附录第四十九章 地名考略第一节 场名由来嫩北农场定名于1959年6月。她的前身是省公安厅创建的柏根里,门鲁河两个劳改农场。 1959年2月5日,根据上级指示,柏、门两场正式合并。同时,决定取消门鲁河场名,延用“黑龙江省地方国营柏根里农场”(内部称“黑龙江省第三十三劳动改造管教支队”)。5月...
第二节 柏根里①农场
第二节 柏根里①农场柏根里农场于1955年由省公安厅创建。地理坐标为东经125°28′—126°8′北纬49°25′—49°36.5′之间。场部位置即现场部所在地。 1955年6月,省测绘大队勘测定点,9月中旬开始建场。因地处嫩江县第五区柏根里村附近,即命名柏根里农场(内部称第三十三劳改支队)。场...
第三节 门鲁河②农场
第三节 门鲁河②农场门鲁河农场与柏根里农场同时建场。位于东经125°16′—125°29′,北纬45°25.5′— 46°38.5′之间。场名以场区北界河流门鲁河命名(内部称第三十二劳改支队)。建场前属于嫩江县第四区北兴村境内。场区北抵门鲁河,南与合兴村、邵家闾,陶家窝棚农民耕地接壤。西以毛子营及林...
第四节 邵家闾
第四节 邵家闾邵家闾位于第十六生产队所在地。康德6年(1939)由刘振敏和邵庆云置荒建点。建场前为一农民自然屯 1957年划归农场。 该屯于解放后由三个农民“窝棚”组成:一是“丁家窝棚”,遗址在现第十四生产队4号地。康德五年(1938)由丁风林(退休工人)及薜、白等四户外县农民合买“一井子”生荒...
第五节 柏根里火车站
第五节 柏根里火车站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为达到长期霸占东北,加紧推行罪恶的殖民计划。出于抵御苏联进攻和大肆掠夺大,小兴安岭的土地、森林、矿产资源的目的,于康德四年(1937年)修通了讷河至嫩江的铁路。同时修筑嫩黑铁路(嫩江至黑河)。康德五年(1938年)秋,嫩江至霍龙门段辅轨通车后,设...
第六节 飞机场
第六节 飞机场原称柏根里旧机场。位于现场部东南1公里处。 据考证,该机场属于日本侵华关东军九八三部队战备机场。1940—1941年修建。当时日本侵略者为抵御苏军进攻,实现长期霸占东北的目的,于1938年始至嫩江县“抓浮浪”并用武力强迫被抓的“浮浪”和从南部强征的劳工到小兴安岭深山丛林中修铁路,建机...
«
1
2
...
8249
8250
8251
8252
8253
8254
8255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