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电影
第二节 电影 一、电影院 (一)县电影院 1958年3月在朝阳镇开始筹建县电影院,1959年未建成。简易土木结构,建筑面积400平方米,设长条凳500个座位,使用“103”--35型放映机。1963年换装罗雅路35型座机。由于交通不便和影片少,只能不定期的映出,冬季约半月、夏季1周左...
第三节 图书
第三节 图书 一、图书发行 嘉荫县图书发行始于建国后。50年代先后建起以县新华书店为中心的图书销售网和县邮局为中心的报刊发行网。 新华书店始建于1956年。当时有简易营业室30多平方米,配两人负责全县图书发行和学校课本征订工作。以后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图书发行网不断发展扩大。到1...
第四节 档案
第四节 档案 民国时期,原乌云县档案保存比较完善。现在县档案馆在有民国时期乌云县档案1406卷。原佛山县由于设治较晚,民国时期档案没有保存下来。 伪满时期,乌、佛两县的档案在日伪投降前全部焚毁。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重视档案管理工作。1953年由县政府秘书室负责。1956年建立档案...
第一节 文艺演出
第二章 文学艺术第一节 文艺演出 一、评剧团 嘉荫县评剧团建立于1956年10月。原为哈尔滨民间职业评剧团姜美霞小组,在集贤县流动演出后来到本县,全组共18人,经动员留在此地。以其为基础,建立嘉荫县评剧团,负责人张晓光,主要演员姜美霞。 剧团成立后曾一度很活跃,人员逐渐增加到4...
第二节 民间文艺
第二节 民间文艺 一、大秧歌 建国以后逐渐兴起,多在每年春节、元宵节和较大庆祝活动时组织演出,以县城内机关、商业、粮食、基建、物资等系统为主,朝阳镇、红光、富饶等公社的部分街道、生产队也时有组织。表演形式为常见的踩高晓、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骑驴、老汉推车等。1981年后,朝阳镇每年...
第三节 文艺创作
第三节 文艺创作 县内1985年始有群众业余文学创作活动。你我主要是诗歌、快板、顺口溜之类。1965年有人习作小说。“文化大革命”初期;群众以“颂扬”为内容创作了大量诗歌、快板。1972年文化工作部门恢复工作,先后举办两期业余创作人员培训班,每期40人;共培训80余人,群众业余文艺创作日益活...
第三章 广播电视
第三章 广播电视 嘉荫县广播事业始办于50年代中期。至1966年有线广播基本普及。1970年之后又有较快发展。1980年始建电视差转台;1982年春节前开始转播电视节目。至1985年末,全县电视覆盖率约为70%,共有电视机6400余台,其中彩电占55%,收看电.视的户数,城镇已达80%以上,农...
第一节 广播
第一节 广播 1956年春建立县广播站,配编播人员2人,于当年7月1日正式播音。 建站初期,广播站本身没有固定房舍,和县邮电局住在一起,设备也很简陋。仅有“远程”牌9管收音机2台,250瓦扩大机1台。广播线路,镇内利用电灯线本线播送。农村利用地方电话线路播送,范围仅限于县城附近的一部分...
第二节 电视
第二节 电视 从1980年开始,中共嘉荫县委和县政府,在巩固提高广播事业的基础上,根据边疆人民希望改善提高文化生活的要求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把发展电视事业摆上日程。经过1年准备,于1981年,县自筹资金20万元,省、市补助投资7万元,嘉荫农场投放资金4万元,建设7频道电视差转台1座,建筑砖瓦...
第三节 机构设置
第三节 机构设置 县广播站建立初期配2名编播人员,由县人委办公室主任兼任站长。1958年配专职站长。1960年站内设立免费修理服务部,人员编制增至8人。 1973年成立广播事业科,实行科、站合一。站内设立税务组、外线组、编播组、发电组、财会组和服务部,职工增为20人。 1984年...
第一节 龙骨山与恐龙化石
第四章 文物古迹第一节 龙骨山与恐龙化石 一、恐龙化石的发现与挖掘 龙骨山位于黑龙江中游右岸617号航标与619号航标之间,朝阳镇西12公里处。地理座北48度51’,东经130度14’。山势平缓,临江而立。 1978年,黑龙江省地质局区测一队在嘉荫县进行勘测,发现东起永安屯东山,...
第二节 遗址
第二节 遗址 县内文物遗址不多,主要遗址有永安屯遗址和嘉前河古城遗址两处。 一、永安克遗址 永安克遗址1982年春永安村居民发现,是年7月伊春市文物普查队调查。其位置在朝阳镇东9公里、永安村西596号航标后面、水制防火撩望塔下,东北距黑龙江70米的一级台地上。东西长250米,南北...
第三节 文物
第三节 文物 县内近年发现的文物主婆有血品河南母艾谋克印。此印1972年底韩岩波见于县公安局。1973年1月送交黑龙江省博物馆。 该印印文为汉字九叠篆“恤品河窝母艾谋克印”,背刻“大定十年六月”,“少府监造”,恻刻“系重吉猛安下”。 据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撰写的《黑龙江古代它印...
第四节 烈士墓
第四节 烈士墓 一、乌拉聘镇烈士墓 乌拉嘎镇烈士墓始建于197各年4月,位于滇西10公里,关门嘴子山下。碑文除了记有“这里安息着人民英雄,革命先烈四十六人”,余言.多为当时流行的豪言壮语。 1986年7月15日,县民政局将墓碑迁至乌拉嘎镇与金矿局址团结为之间的公路北侧,距乌拉嘎镇...
第二十篇 卫生
第二十篇 卫生 解放前,乌、佛两县卫生医疗事业都很落后。民国初期,每县仅有两三名中医开业付医,有的代管中草药。人们治疗疾病除针灸、拔罐子外,就是服用鸦片,“凡有急难重病,若不去俄就医,只有奄奄待毙”。①由于长期缺医少药,各种传染病、地方病连年流行,患病率、死亡率都很高。据档案记载,乌云县民国...
«
1
2
...
11708
11709
11710
11711
11712
11713
11714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