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节 满族
第一节 满族 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共有满族16 32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1%,分布于县内19个乡(镇)和6个企业等单位。其中桦南镇1 474人,民主乡1 759人,梨树乡337人,庆发乡 219人,土龙山镇40]人,五...
第二节 汉族
第二节 汉族 全县汉族人口为402 094人,占全县总入口的94.8%。 据《依兰开发纪略》和《依兰县一般状况》记载:清乾隆、嘉庆时期汉族开始大量移入依兰地区。最初为官庄民、陈民两种。官庄民系清政府所属官庄的壮丁,无土地所有...
第三节 朝鲜族
第三节 朝鲜族 本县境内的朝鲜族,多数系从同江、富锦、佳木斯、密山等地移入。开始在七虎力河、八虎力河流域耕种水田。居住地址经常搬迁,生活比较艰苦。解放后,党和政府在梨树、三合、大八浪、阎家、孟家岗等地区建立了几处朝鲜族村落,居...
第四节 回族
第四节 回族 全县回族仅有 274人,桦南镇94人,孟家岗镇40人,桦南林业局65人,其他乡寥寥无几。
第五节 蒙古族
第五节 蒙古族 全县有蒙古族885人,居住最多的是大八浪乡,有425人其次是民主乡,有 106人,桦南镇63人,八虎力乡有34人。
第六节 其他民族
第六节 其他民族 苗族13人,彝族1人,壮族35人,土家族7人,达斡尔族1人,锡伯族11人,赫哲族4人,另有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13人。
第二章 风俗
第二章 风俗 桦南县居民多数来自山东、山西、湖南、河北、辽宁、吉林等地,除个别少数民族外,风俗习惯多沿袭于内地,差别不大。
第一节 住宅
第一节 住宅 伪满时期境内满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以西为大;汉族住房以东为大。农村庭院较为宽敞,四周有土壁、板杖。院内有正房、东、西厢房之别,正房有七间、五间、三间不等,正房住主人,厢房有的仓库、磨房、畜舍,也有的吃劳金或租给地户用。...
第二节 饮食
第二节 饮食 伪满时期,县内汉族人民多数以玉米、高粮米、小米为主食,细粮则以面粉为主,少量粳米(种旱粳子)。那时,居民饮食受到限制,中国人禁吃大米,被日本人发现按经济犯论处。一般居民只能吃粗米、糙糠。后期更加困难,以橡子面、野...
第三节 服饰
第三节 服饰 县内各族人民服饰同其他地区无大的差异,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衣着也不断更新和演变。 清末及民国初期,多穿肥阔短衣,青蓝色较多。棉布长服,夏着大布衫,春秋着大夹袄,冬季则着大棉袍,有钱人外套马褂。工人农民为了做...
第四节 乡间交通
第四节 乡间交通 爬犁 解放前,冬季农村雪地上的运输主要工具是爬犁。用木料制造,下面用两个木方板做爬犁脚,上面安装二至三根横梁。爬犁脚前连接爬犁辕,可套二三头(匹)牲畜,冬季用爬犁在雪地上运输,即省力,又不用专门修路,是林区和山...
第五节 婚嫁
第五节 婚嫁 一、汉族的婚姻习惯 解放前,青年男女婚姻,本人无权选择,得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主张门当户对,即是穷给穷、富给富。有的还指腹为亲,父母包办,婚前男女不相识,直至结婚才能相见,造成不少青年男女终身痛苦。 民国和日伪...
第六节 丧葬
第六节 丧葬 汉族长者病危时,全家子女在床前请训。老人死后,先停在铺板上,谓之小殓,以布( 青或蓝)遮面。也有抬到棺木里待老人咽气,谓之走马入殓。老人咽气后,丧主 (一般是长子)要跪到正房西烟筒根下,手拿铁饭勺向西指,如系父亲就...
第七节 节庆
第七节 节庆 一、传统节日 (一)春 节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又称“年”,过春节亦叫过年。 本县是多民族的县,各族人民过年习俗上各有风趣。汉族人一入腊月,各家开始杀猪宰羊,蒸...
第八节 礼仪、杂礼
第八节 礼仪、杂礼 一、礼 仪 满族非常注重礼节。初次见到长辈要行礼,行礼方法有磕头、请安、鞠躬。请安满族称之谓“打千”,做法是将右腿向后拉一步,脚尖着地,左腿在原处屈膝,上身挺直,右手轻轻下垂,左手放在左膝盖上。妇女请安和男人一...
«
1
2
...
11802
11803
11804
11805
11806
11807
11808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