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四节 低温
第四节 低温 1969年全县范围低温早霜。全年≥10℃积温2 119°,绥滨农场积温仅有2 080°。秋霜比历年早5天,无霜期少到121天。农作物全面减产,每亩单产118市斤,年总产只有9 163万斤,比正常年减产50%。 1972年全年低温,积温2 326℃,秋后又下早霜,每亩单产155斤,...
第五节 风灾
第五节 风灾 1971年 7月31日16时19分—16时27分,绥滨镇人民公社、大同人民公社、连生人民公社、绥东人民公社、北岗人民公社出现雷雨大风。绥滨镇人民公社八级大风持续11分钟,十二级大风持续3分钟。最大风速每秒8米。绥滨镇人民公社、大同人民公社的38个生产大队受灾,其中13个大队受重灾。...
第六节 旱灾
第六节 旱灾 1954年6月—7月连续60多天未降雨,农作物枯黄,农业减产4成。 1982年6月初开始高温,持续到7月中旬,长达40余天,干土层16厘米,夏初又连续出现14天高温,高温达37.5℃,年积温2 975℃,农作物严重减产,每亩单产仅112斤。比丰收年减产50%。
第七节 病虫害
第七节 病虫害 1948年7月4日《合江日报》报导,绥滨县发生虫灾,虫为小白虫,以三区为重,小麦被吃死将近 400垧,二区被害较次,一、四、五区再次之。四、六区发生二寸长黑虫。吃光大豆苗500垧。 1953年十四区发生小麦粒线虫病(浪荡籽)大田作物普遍发生草地螟虫,受灾严重地块每平方米虫多达2...
第一节 人口发展
第三编 人口第一章 人口数量和分布第一节 人口发展 一、历代人口 据《黑龙江史纲》记载,辽五国部 (即剖阿里国、盆奴里国、奥里米国、越里笃国、越里吉国) 之一奥里米部,公元1018年前后已有居民约万户。金兴盛时期,公元1125年前后,居民大部分南迁。元明时代境内居民已为数不多,清康熙年间实行封禁...
第二节 人口分布
第二节 人口分布 本县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 206人。境内人口疏密不均,人口密度最大的为绥滨镇。全镇土地面积43.5平方公里,人口26 078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为 606人;人口密度最小的为中兴乡,其土地面积为207.5平方公里,人口为2 037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12.15人。 按城镇乡...
第一节 民族构成
第二章 人口构成第一节 民族构成 本县商周为肃慎族居住地,汉肃慎改称挹娄,魏晋南北朝时期,挹娄被称为勿吉。隋唐时期勿吉改称靺鞨,辽代黑水靺鞨的后裔生女真人五国部之一奥里米部居住在本县,金兴盛时期奥里米部居民大部分南迁,元明时代仅有少量的女真人在此居住,清康熙年间实行封禁政策,除少数赫哲族狩猎此地外...
第二节 性别年龄构成
第二节 性别年龄构成 一、性 别 民国18年(1929年),本县人口中男11 484人,女8 493人,性比例为 136(女=100);伪满康德九年(1942年),本县人口中,男26 880人,女19 208人,性比例为139(女=100);1971年全县人口中男43 403人,女39 60...
第三节 文化构成
第三节 文化构成 据1982年人口普查,本县人口中有各种文化程度的 118 189人。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396人(包括毕业生和在校生),占总人口的0.23%;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16 644人,占总人口的9.72%。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38 774人,占总人口的22.65%; 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
第四节 职业构成
第四节 职业构成 据满洲国职业别人口统计,康德6年(1939年),绥滨县在业人口23 406人,占总人口的52.11%。其中农林牧业16 293人、渔业75人、矿业5人、工业1 227人、商业1 147人、交通4人、公务及自由业345人,家事使用13 728人,其他有业者576人。 据1982...
第五节 家庭
第五节 家庭 本县从清末开放时起至伪满洲国时期,无论农商、贫富其家庭结构,多为大家庭。几代同堂,二、三十口人之家,五、六十口人之家不占少数。在大家庭中,家庭经济和家务的支配权,集中于家长手中。家长多由长辈男人充当,多弟兄之家一般由长子充任,亦有从弟兄中推举的。1945年解放后大家逐渐解体,经济独...
编下序
第四编 农业编下序 绥滨早在两千年前挹娄人就在这里种植粮食和饲养马和猪。辽金时期奥里米部人逾万户,这里的土地曾一度大量开发和种植。元明清时期曾一度荒芜。清朝,宣统元年(1911年)开始放荒,内地官僚地主到这里占领大量荒地。民国 2年(1913年)开始,山东,直隶(河北)、江浙官僚、财团也先后到这里...
章下序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章下序 绥滨县土地肥沃,水草丰富,原系少数民族居住区,清朝前期,此地人烟稀少,一片荒芜。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始有汉族农民迁此利用锹挖镐刨从事农耕。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清朝榜告放荒,绥滨土地得以开发,土地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 4个历史时期;即:清末荒揽头...
第一节 土地占有形式
第一节 土地占有形式 一、包揽大段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开始派人到绥滨大量放荒。当时领荒者有三种人,一种人是原占荒户,经过“恩准”领到大片土地,如高德才领到一井半地(一井36方,一方45垧),便招户垦殖和零星卖荒,瞬间就成为名附其实的大地主,又如陈雪楼在绥东一带占领方圆18里的毛...
第二节 地主剥削形式
第二节 地主剥削形式 1946年土地改革之前,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农民靠出卖劳动力度日求生。生活非常贫穷困苦。当时地主剥削农民的手段,主要有: 一、地租 1、定租:农民称作“死租”。这类租佃形式在本地较为普遍, 即按地论质分等,不论丰收或欠收。一律缴全租:一等地垧租价8—12斗,二等地5—...
«
1
2
...
12788
12789
12790
12791
12792
12793
12794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