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章 技术队伍
经过39年来的培养、发展,技术队伍,已由通北、宁安农场建场时的25人,增长到12. 2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7.2%。 队伍来源大致可分为选派专业技术干部、全国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招聘技术工人、转 业官兵中的专业人才、培训支边青年和城市知识青年以及培养职工子弟等。培养的方法,从 初期采用“...
第一节 选派专业技术干部
创建时期,国家就选派专业技术干部筹建机械农场。 1947年7月,东北行政委员会任命周光亚为通北机械农场场长。他是抗日军政大学毕业生 ,建场时,他先到北满三河地区考察俄侨经营的农场的机耕技术,学习用小型拖拉机圈耕圈 耙的技术,通过3年实践,积累了创办机械农场的经验。 1947年夏,...
第二节 招聘技术人员
创建时期,技术人员奇缺,各机械农场通过从外地招聘的办法,录用了一批技术人员。 1948年6月15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在《东北农业建设的意见书》中指出:“动员伪满时期 学过农林技术的人员出来参加工作,……使之能为人民服务”。并在报纸上刊登招聘广告。 同年8月26日成立“东北人民政府”,于11...
第三节 大专院校毕业生
1949年建国前的大学生大都是因建场急需而提前毕业、成批抽调来农场的。1950年,由 东北机械农场管理处到全国各大专院校去“聘定”应届毕业生。1951年起,全国历届高等院 校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 首批来的大学生有:原长春农学院的田丰年、栾宝琛、奉天农业大学肄业的李晓南等。 1949年4...
第四节 转业军人中的专业人才
从1947年创建第一批机械农场起,先后来垦区的复转军人共有8批,累计总数约14.65万 人。这些转业军人中,有的参军前就是大学生,包括交大、清华、北大、浙大、川大等大学 ,有的在部队各类军事院校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但较多的是转业军人中的推土机手 、坦克兵和汽车司机,他们直接编入农机队伍,成...
第五节 培训青年技术工人
创建初期,主要是招收本省各地青年学生进行培训。当时采用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 或冬天集训,边教、边干、边学。通北机械农场场长周光亚,曾把培训工人的方法总结为: “老师傅带好新师傅,新师傅又教会大徒弟,大徒弟又帮助小徒弟。” 随着生产事业的扩大,培训技术工人的来源和对象也不断扩大。从早期培...
第三章 机械化作业
39年来,随着农机装备的不断更新和改进,广大机务干部和农机工人,以几代人的努力 实践,对原有的农业机械进行了大量的、多种多样的技术改造和改装,不断革新作业技术, 使之适应垦区自然特点和农艺技术的要求。同时,有选择地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和新 的农机耕作技术,进行综合性的农业机械化试点,使农业机...
第一节 整 地
创建之初,机械整地主要是圈耕作业,杂草覆盖不严,时有立垡、回垡、落格子(漏耕 ),质量差。以后采用直线行走,内外套耕法,并延长犁铲,增加延尾板,在犁壁后部安装 支撑杆,解决了立垡、回垡和打斜问题,并定期延展犁铲,减少土壤阻力,使质量逐步提高 。 1950年,查哈阳农场拖拉机手王世林,驾驶...
第二节 播 种
1949年,播种大多实行条播,由于机械不足,也有撒播的,还有试验交叉播的,播种量 不易掌握,浪费种子,也影响作物生长。如小麦垧播量自205.25公斤到79公斤;大豆由113 公斤到40公斤,相差悬殊。1950年,试验使用播种机,使掌握播量较为合理,小麦每平方米 粒数400—450粒,大豆每垄米间...
第三节 田间管理
初建时,由于不懂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田间管理不善,杂草丛生。通北农场建场当年 开荒播种的1万亩作物,收割的草比作物还多,产量极低。 1953年,红星农场草荒严重,技术人员发现钉齿耙拖过的豆地,杂草明显减少,得到启 发,他们用苏联引进的钉齿耙并加以改进,头年整好地,来年待春草萌发后,用改良...
第四节 收 获
1948年,垦区主要使用马拉收割机及苏式脱谷机。1949年,使用接收的哈利斯联合收割 机和苏联进口的C—6、C—4联合收割机直接收割。 1955年,友谊农场采用分段收获方法,先割晒、后拾禾,可提前收获,减少晒场压力, 增加千粒重,被全面推广。宝泉岭农场创造了割晒架、拾禾台,后被工厂采用为...
第五节 场 院
建场初期,场院作业以手工劳动为主。1949年,只有北安地区有2台扬场机,直到1955年 友谊农场从苏联引进扬场机后才逐步增加。当时的小麦选种机是大型的,几个生产队合用一 台。大豆选种有圆桶式螺旋选种机。玉米脱粒机大都用木制轧草机代替,带皮脱粒。直到19 63年才有玉米脱粒机,必须光棒脱粒,班效不...
第六节 粮食处理中心
长期以来,农场收获的粮食靠自然晾晒,由于得不到及时干燥,造成粮食霉变的严重损 失。黑龙江垦区每年因此而损失的粮食约占总产量的2—3%。 粮食处理的机械化,早在50年代中期曾引进苏联烘干机,进行粮食干燥的研究试验。19 65年,由农垦部交给友谊农场组织农机科研人员,与各研究所、大专院校合作...
第七节 运 输
田间作物运输和上交农副产品的运输,建场初期,主要由畜力胶轮大车负担,机动车辆 很少。1947年,松江省营第一农场(宁安农场)组建时,省里拔给一台烧木炭的汽车。通北 、赵光、查哈阳等农场主要使用胶轮拖拉机。随着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逐渐由机动 车替代了畜力运输,到70年代后期,畜力运输基本淘汰...
第四章 农机管理
国营农场农机系统长期实行行政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其规章制度综合了行政、技术 经济、法制的管理手段。各级农机机构健全,形成了农机管理和维修体系,保证了各项技术 规章及农机修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同时结合生产实践,开展田间作业及农机管理标准化活动 ,进一步提高了农机管理水平。 国营农场创建初期...
«
1
2
...
3151
3152
3153
3154
3155
3156
3157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