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体育
第二节 体育农场工会为了确保全场广大职工身体健康,以促进工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毕汉、孙展鹏等于事,每年组织1 —2 次的球类比赛。兰球乒乓球的次数较多。在“文化大革命”前,每逢总场会认休息时,都组织篮球赛。1965年以李云喜、钟吉鑫为筹委会负责人,召开了历时4天的七星农场首次春季体育运动大会,男女...
第三节 电影
第三节 电影农场电影队于1957年9 月15日正式成立。第一个放映员于志远。开始只有一台16毫米的小放影机和一台1108型发电机。放映点只有一队、六队、十一队和两个作业站。 1958年5 月转业官兵来农场后,人数逐渐增多,电影事业也随人员增长而迅速发展,开始只有石磊一人,1959年增加孙祥林为队...
第四节 电视
第四节 电视1982年10月中旬开始,建三江地区的电视机出售出现了热潮,首先进来的12叶黑白电视机一抢而空,更谈不上彩色电视机了,早早排号,提前订货,国产彩色电视机有北京产的“牡丹”,上海产的“金星”较多,质量较好。价钱1 ,070 元。全为14时。 建三江地区第一个电视塔,是富锦县电视转播台,...
第五节 新闻、广播
第五节 新闻、广播农场广播站是农场党委的喉舌,是强有力的宣传工具,它组建于1957年,当时只有1 台200瓦的扩大器;200 个小喇叭,由于志远安装,1958年转业军官来场后,才正式成立广播站,由转业军人石磊兼任播音员。1599年3 月张庆元一人担任站里全部工作。广播站设在场直学校南大道边大草房西...
第六节 图书室、新华书店
第六节 图书室、新华书店总场图书室直属工会,1963年由李岱山经手成立。第十任图书员崔长珍。初成立时,图书极少,不能敞开向广大读者借阅,只是供场机关工作人员阅读。本来图书就无几,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一扫”“四旧”,把所谓“有毒”的书,一扫而光,剩下的就更寥寥无几了,到处扔,无人管...
第七节 书法、美术、摄影
第七节 书法、美术、摄影1981年5 月28日,以总场工会干事张文山经手,主办的七星农场第一次书法、美术、摄影展览。展出地址,总场机关会议室。展出书法114 幅,美术94幅。获得一等奖的9 人,获二等奖的12人。1984年6 月10日—11日两天,七星农场第二次书法展览,参加人数60人,展出书法8...
第八节 花卉展览
第八节 花卉展览农场种花始于70年代中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两个文明”以后更为盛行,几乎家家种花,1981年9 月10日,在农场机关会议室首次花卉展览,历时一天,共收花257 盆,品种60多样,送花展最多的是前任农场副场长龙恩泽25盆。经观众投票选出特等5 个,一等10个,二等20个,...
第九节 俱乐部
第九节 俱乐部在没有俱乐部的情况下,排演节目,看电影,开大会,都是利用总场机关的食堂,代为俱乐部。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后,京、津、沪、哈四大城市青年来团,现役军人的到来和六师师部设在二十五团团部,两个首脑机关所在地,职工人数成倍增长,原先的400 平方米食堂兼俱乐部,是难以容纳两机关看电影,开大会的人...
第一节 概述
第三十章 教育第一节 概述学校的发展是随着农场事业的发展而发展,是经过艰苦创校,积极发展,巩固提高3 个阶段。教学条件及设备是由简陋到基本完善的过程。 建场时,农场所在区域,除小永善(现一队)是较老的村屯,只有几户人家外,全是荒野之地,学生上学只有到外地,1956年成立农场,入学儿童增多,在二...
第二节 普通教育
第二节 普通教育一、学龄前教育 场直学校及分场少数学校,在七十年代初成立了“育红班”即学前班,目的是为正式入学打基础,通过1 一2 年的试行,确实可行,但由于师资、教室紧张而被撤销,将此任务转给了幼儿园。 总场的托幼工作比分场和生产队都早。1958年前,总场只有一个5 —6 个孩子的托儿小组,...
第三节 中等专业育教
第三节 中等专业育教一、职业中学 1965年,为培养有技术的农业工人,适应农场农业发展的需要,在今建三江农场管理局工交处地址,建了一所七星农场农业中学,学制二年,开没的课程计划有农机、会计等专业。校长由场长李在人兼,副校长陈凤岐,农机专业教师房鹤鹏。招收学生一个班50名,仅一年时间,还没有接触到...
第四节 成年教育
第四节 成年教育农场的职工业余教育,历来重视不够,坚持不长,忽紧忽松。1964春,七星农场工会以4人组成一个职工业余教育小组,文化教员3 各,在总场开设了初小、高小、初中2 个班,开设有语文、数学两科,坚持两个月之久,最后形成自流自散。 1980年农场机关工会,组织的业余教育,开设了英语和日语两...
第五节 师资培训与提高
第五节 师资培训与提高七星农场的教师队伍,在六十年代主要是京、津、沪、哈四大城市的知识青年。其次是原来的少数教师,他们一部分是1958年的转业官兵和六十年代初期大专院校毕业分配来场的教师。师资力量较为雄厚,而且质量较高。但从1978年开始,四大城市的知识青年陆续返城和从事多件教学工作而又有实践经验...
第六节 教师工资级别
第六节 教师工资级别农场教师分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工资级别各不相同。1963年前,绝大多数教师是行政级。1963年除总场中心学校领导外,全改为教师级。当时中学最高为7 级,小学最高为8 级。 师范院校毕业分配来的第一年为试用教师。自此以后,从农业工人当中选拔做教师工作的,均为农工级。农工一级32...
第七节 教育经费
第七节 教育经费七星农场的教育经费,历来都是年初由总场规定金额指标,在规定的指标范围内开支,各学校持发票到总场计财科报销,稍有突破指标,也照常报销。年平均教育经费在100—150万元左右。从19 8 4年始,实行经费包干。全场教育经费实际支出,19 8 4年支出1 ,204 千元,1985年支出1...
«
1
2
...
7291
7292
7293
7294
7295
7296
7297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