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节 森林
第三节 森林北安垦区森林资源丰富,现有林地面积624万亩 (含全部天然林和人工林),占土地总面积的40.7%,天然次生林占90%以上,其中垦区有林权的林地124.5万亩,木林蓄积量50万立方米。人工林80多万亩。天然林是垦区农业生产的天然屏障,森林覆盖率平均为39.4%。北部锦河、红色边疆、逊克...
第四节 草场
第四节 草场 北安垦区现有牧地草原192.8万亩。荒地草原植被,按生长高度、多度、频度和产量情况,分为5个不同的草场植被类型: 一、大小叶樟、塔头苔草、沼泽化草场植物群落。分布在低洼地、河流旁的湿地上。主要生长植物有小叶樟、白花地榆、蚊子草、塔头苔草。 二、小叶樟、草藤、杂草草甸植物群落。分布...
第五节 水产
第五节 水产 垦区水面有13.8万亩,养殖水面6.2万亩,其中湖泡52处,面积1.1万亩。水库塘坝44处,水面5.1万亩。黑龙江水系和湖泡水库塘坝水面渔业资源丰富。垦区鱼的种类繁多,有22科90余种。常见的有16科50多种。有冷水性平原类型,有起源于南方的类型,还有北方代表鱼种,例如鲑鱼(大马哈)...
第六节 土特产
第六节 土特产垦区主要土特产资源有蜜源植物、山野菜、野果、真菌、中药材、野生动物等。特别是北部锦河、红色边疆、逊克农场山产品极为丰富。 一、蜜源植物 蜜源植物有糠椴、紫椴、胡枝子、银莲花、白花地榆、野碗豆等野花、野菜达几百种,分布极广。垦区南北都适宜于养蜂业的发展。红色边疆农场养蜂,每箱产蜜少...
章下序
第五章 自然灾害章下序北安垦区地处小兴安岭寒冷多雨区,地形多变,气候多变,各片差异很大,早、涝、风、雹、低温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特别是涝灾威胁最大。
第—节 水灾
第—节 水灾一、洪水 1958年,黑龙江水暴涨,红色边疆农场,逊克农场沿江生产队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击。红色边疆农场下马厂村被淹没,农田绝产。 1972年,黑龙江水猛涨,红色边疆农场八、九队最高水位122.06米,淹没耕地31133亩,冲倒房屋39间,冲毁公路6公里,冲毁通信线路6公里,损失粮...
第二节 旱灾
第二节 旱灾1958年至1980年的26年中,全垦区有10年干早,多为春早。1956年旱灾面积38万亩,1979年旱灾面积22.2万亩,旱情持续一个月,减产20%。
第三节 风灾
第三节 风灾垦区历年4至6月多风少雨。风害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4~5月,平均两天左右就有一次大风。林地较少的南部3场及尾山、格球山农场大风偏多。1961年至1970年,赵光农场出现5至8级大风468次,出现砂暴9次。 1986年8月15日下午3点45分,锦河农场四队遭受龙卷风袭击,直径1.5...
第四节 雹灾
第四节 雹灾北安垦区是全省冰雹发生较多的地区之一,平均每年有两次以上。垦区内有一条南北向的多雹条带,除北片农场外,其它各场几乎都在这条带内。1980年6月10日下午4点35分,赵光农场开始降雹,持续45分钟。平地积冰雹10~20厘米,大的如鹅蛋,小的如鸟蛋。同一天下午4点10分和6点20分,建设农...
第五节 虫灾
第五节 虫灾垦区内跳甲、粘虫、玉米螟、草地螟等虫害时有发生。危害最大的是粘虫和草地螟。 1982年6月,垦区南部和中部大面积暴发草地螟虫害,幼虫爬进办公室、宿舍、教室。红星农场田间平均每平方米83只,多者达1124只。学校被迫停课。受灾农场几乎全力以赴捕杀草地螟,撒药、挖沟、人工捕捉,各显神通。...
第六节 地震
第六节 地震1986年2月9日,龙镇农场发生5.0级地震。3月1日1时30分又发生5.3级地震,部分建筑物遭到破坏。8月16日凌晨2点53分、5点20分,分别发生5.0和5.8级地震,震中均在龙镇农场。这两次地震波及范围较大,受灾严重的有龙镇、二龙山、引龙河、襄河、龙门、尾山、长水河农场及讷谟尔电...
第—节 垦荒
第三编 经济第一章 农业第—节 垦荒 一、概况 北安垦区农场分4批开荒建场,建国前开荒建场的有通北农场(现赵光农场)、赵光农场(后并入通北农场和红星农场)。建国初期开荒建场的有二龙山农场、红星农场、红色边疆农场。50年代中期开荒建场的有锦河、龙镇、建设、格球山、龙门、引龙河、尾山等场。60年...
第二节 耕作
第二节 耕作一、轮作制度 (一)小麦。北安垦区小麦在轮作中的比例变化,大致分为4个阶段。 1949年一1964年,小麦在轮作中的比例是35.7~49.1%,是摸索提高阶段。15年中,除1949年和1953年,由于新开荒面积增加,小麦比例超过50%外,其它年份均在50%以下。这期间轮作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种子
第三节 种子一、种子繁育与推广体系 种子繁育与推广体系,在几次科研体制发展变革中基本形成三种形式:一是劳改农场的良种场、良种站、种子田的3级良种繁育与推广体系;二是国营农场的科研所、试验站、良种队的3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三是组建北安农管局后的管局科研所、农场试验站、生产队科研班3级良种繁育推广体...
第四节 肥料
第四节 肥料一、积肥队伍 50年代建场初期,没有专业积肥队伍,1954年以后配专人专车开始积肥,一般一个生产队一个积肥组。劳改农场1958年以后相继组成积肥队伍。60年代到70年代,积肥一直坚持很好,专业组积肥与群众季节性积肥相结合,并制定个人积肥,投肥的奖励制度。“文化大革命”以后,管理局制定...
«
1
2
...
7831
7832
7833
7834
7835
7836
7837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