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五节 植保
第五节 植保一、病虫害及杂草的发生 (一) 病害 50年代小麦克华品种发生叶锈和杆锈病比较严重,麦收时康拜因驾驶员成了红人,身上全都粘上红色的病菌孢子。大豆病害不重,玉米大小斑病和谷子白发病很少。 60年代由于交换品种,锈病减轻,但以合作6号为主的根腐病,叶枯性病害发生较多,在大面积种植田里...
第六节 园艺
第六节 园艺一、蔬菜 建场以来,垦区职工吃菜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蔬菜供应矛盾很大,冬季蔬菜靠秋菜冬藏来延长供应期。春夏季蔬菜务农场有时供不求应,靠各家各户的庭院蔬菜栽培来:解决或到城市买菜。 50年代,建场初期农场对蔬菜栽培掌握不好,细菜根本种不好,粗菜如大头菜、大萝卜种的还可以,但萝卜多...
第七节 水利
第七节 水利一、概况 北安垦区是1954年投资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的。开始只是修建一些小型的水利工程。1958年大跃进时期,农场水利建设掀起了高潮,建了一批水利工程,但当时大部分工程没有竣工或没有配套。1961年以后,水利建设处于调整时期。到60年代末期,由于重视水利建设,除对未完成的工程进行配套建...
第八节 气象
第八节 气象一、机构沿革 1948年,通北机械农场开始作气象记录,主要是一日3次气温和降雨量的记载,非农时季节的记录时断时续,时间也不准确。1954年后,赵光、二龙山、花园、红色边疆等场陆续建立气象站。从1955年起,农场自建的气象站作为国家气象网点,由省气象局统一管理,设备统一更新,人员由省气...
第九节 管理
第九节 管理农业生产的行政管理工作,通北、二龙山等场建场初期由业务科负责。50年代以后,农场普遍设作业科或生产科,分场设生产组。赵光农垦局、黑河农垦局、北安地区劳改工作分局,省农管局黑河分局等管理机关也都设生产科。生产建设兵团时期,师部设生产科,各团设生产股。 1976年组建北安农管局后,管理局...
第—节 装备
第二章 农机第—节 装备建场初期的农业机械主要是修复日伪肘期的破旧机具,其型号多种多样。1947年,通北农场刚建立时,只有两台日本开拓团丢下的残破拖拉机。1台是从五福堂(现赵光农场五队)桥下冰里刨出来的“万国”拖拉机,另1台是在通北车站(现赵光站)附近找到的“小松”牌拖拉机。同年开始筹建的赵光农...
第二节 队伍
第二节 队伍1947年底,通北农场场长周光亚到呼兰、双城招收40名学生(呼兰松江省立一中和双城兆麟中学各20名),送到亚布力拖拉机手训练班学习。1948年3月,耿德、焦德祥、程雪儒、刘文、王文、张显、张凯等40名学员结业回到通北农场。1948年2月,通北农场作业股长王荫坡去齐齐哈尔招14名汽车司机...
第三节 管理
第三节 管理 1947年冬至1948年春,通北机械农场作业股长王荫坡,在没有现成农机管理资料情况下,参考铁路与公路规章制度,起草制定了《机务人员责任制》、《拖拉机和农机具使用保养制度》等,这是中国最早的农机管理制度。1953年,王荫坡在担任通北机械农场副场长时,又制定了《机务工作定额和经济核算制度...
第四节 革新
第四节 革新建场初期农业机械的革新,多是对落后机械的不合理部分进行改装以及为解决农机具不配套而采取临时措施。如1948年通北农场劳动模范钟希文等研制了木制镇压器,陈世富、钟希文研制了C一6收割机集草车。刘文、李兴环等研制了木制联结器。后来,杨寿东、张树兴又将木制联结器改成铁制联结器。程雪儒、张凯等...
第五节 作业
第五节 作业国营农场初创时期,机械设备少,农具不配套,除翻地、耙地、播种外,田间作业基本上是以人、畜力为主,机械化水平很低。50年代初,平均每台拖拉机负担耕地4000亩左右。由于没有经验,耕作粗放,成本高,产量低,损失浪费很大。由于草荒严重,常有收获面积少于播种面积的情况。1949年至1954年,...
第六节 维修
第六节 维修1948年春,通北农场建立了修理所,这是北安垦区最早建立的农机修造单位。这个修理所刚建立时,只有1间房子、2台虎钳子、1盘烘炉和3个工人。随着拖拉机的增加和修理技术的提高,这个修理所不断扩大,1958年以后发展成为赵光垦区的中心修配厂。 1976年后又成为北安农管局直属机械厂。二龙山...
第—节 管理
第三章 粮食第—节 管理一、机构 建场以后,长时期没有管理粮食的专门机构,粮食工作由供销部门承担。生产建设兵团时期,师团的后勤部门管理粮食。北安农管局建立后,局机关设产品管理处,管理粮食、商业。农场由商业科代管粮食工作。1978年起,管理局单独设粮食处,农场设粮食科。管理局粮食处制定了《北安农...
第二节 自留
第二节 自留一、标准 1953年起,根据统购统销政策,按照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原则,实行有计划地交售和自产自销。新粮上场后,各场根据需要留足种子、口粮、饲料。各场留粮标准大体上是,种子每亩标准:小麦17.5公斤,大豆9公斤,玉米4公斤,谷子1公斤。口粮,每人250公斤原粮。成品粮参照地...
第三节 交售
第三节 交售从1953年起,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国营农场除按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留粮标准从总产中留足种子、口粮、饲料和其它用粮外,余粮全部交售给国家。1971年至1983年国家两次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实行征购任务一定5年不变、超额部分50%加价即基础加价政策。1979年调整一次征购基数。1981...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四章 畜牧第一节 发展概况各农场建场初期养马、养牛主要是为了解决运输的畜力,如1948—1950年通北农场接收部队退役军马250匹,二龙山、红星农场转业官兵带来退役军马1600匹,供运输使用。以后为了解决自食,开始饲养其它畜禽。 从1954年开始建立养猪专业队,按省国营农场管理厅的统一设计,...
«
1
2
...
7832
7833
7834
7835
7836
7837
7838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