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章 宗教
第二章 宗教 解放前,伊春曾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从事宗教活动。佛教、道教、基督教主要分布在铁力县,东正教分布在岔巴气(今金山屯)。伪满末期,地方混乱,庙宇、道观遭到破坏,僧侣、道士离散,佛教和道教活动逐渐衰落。解放初期,佛教、道教和东正教基本不存在。伊斯兰教、基督教徒也为数不多。...
第一节 伊斯兰教
第二章 宗教第一节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信仰“真主”安拉,称“安拉”为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伊斯兰教的创始人。 伊春市伊斯兰教活动始于1940年,当时回族人家仅有8户,都居住在南岔,宗教活动在穆斯林杨成信家中进行。下半年,杨成信家的3间草房做为简易礼拜所,从此,穆斯林始有自己的宗教活动场...
第二节 基督教
第二节 基督教 1935年,信徒于慧南由庆城县(今庆安县)迁往铁力县落户,同年冬,在家庭集会,宣讲基督教义。遂有信徒许联芳自愿奉献砖草房2大间做会堂。1937年,铁力信徒发展到20多人,于慧南为执事长。以后,每年春秋两季由绥化来的牧师或传教士来铁力视察,开奋兴会及施洗。1945年铁力县基督教徒仍在...
第三节 天主教
第三节 天主教 约在50年代,天主教传入伊春。其时,因没有天主教堂,教徒只在自己家里祈祷念经,过宗教生活。“文化大革命”期间,多数教徒停止活动,少数在家里悄悄活动。 1982年后,天主教徒转为公开活动。铁力县委、县政府决定把1户教徒家做为聚会点。由于当时没有神职人员,临时聚会点条件有限,经常参加...
第四节 佛教
第四节 佛教 清末,僧人眼发在铁力县安邦河大桥东侧,建修1座关帝庙。从此,佛教开始传入本市。民国初年,任和尚在铁力凌云山修建1座地藏寺。民国十五年(1926年)热河省朝阳县僧人永慧在铁力县田升北修建1座明霞寺。至此,佛教寺院和僧侣逐渐增多了。伪满时期,地方混乱,明霞寺僧人永慧不幸被害,佛教从此逐渐...
第五节 道教
第五节 道教 光绪十七年(1891年),铁山包镇边军五大营成立后,在中营东北侧建修1所关帝庙(得圣宫)作为当时统领、官兵祭祀之处,甲午年(1894年)中日战争时期,镇边军开走后,先有龙门派道士马圆学在该庙住寺。同时,有吉林省怀德县杨大城子无量宫道士路教顺在铁力县桃山西麓建修山青观。光绪二十四年(1...
第六节 东正教
第六节 东正教 日伪时期,岔巴气(金山屯)西南隅,曾为俄人集居地。其时,建圣母升天教堂1座,有东正教徒27人,其传入和消亡时间无资料记载。该教曾被佳木斯日本特务机关利用,教徒亦受特务机关控制,其任务是侦察苏联军事情报,收集抗日联军军事情报,检查通过关止(当时的火车站)的中国人。该教堂至今仍存,先后...
第三章 习俗风尚
第三章 习俗风尚 伊春林区开发后,山东、河北、辽宁、吉林及黑龙江省各市县人来林区工作或定居,带来了各地的风俗,但仍以黑龙江风俗为基础,长期融合发展,逐渐形成具有林区特色的风俗习惯。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旧的、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风俗逐渐被废弃,新的社会风尚、习俗在形成过程中并...
第一节 生产习俗
第一节 生产习俗 一、采伐习俗 旧社会,第一天进山采伐叫“铺锯”。这天,人们带着供品或活猪到山里祭把。祭祀小庙是用小杆搭成的,里面用小木牌写着:“供俸山神爷之位”字样。祭祀时,人们祈祷山神爷保佑。祭祀后,工人们回到工棚,有说有笑,开怀畅饮。第二天正式上山采伐。 解放后进行科学采伐、生产事故逐年...
第二节 衣食住行
第二节 衣食住行 一、衣 衣服清代是冬衣棉皮,夏衣布。富家男子多穿长袍马褂。为耐污吸热,袍色多用兰、黑、灰,马褂多青色。民间男子袍褂通常用“花旗布”(平纹布)、农家多用自己织的结实而耐用的“家机布”。衣式宽大。妇女盛行旗袍。鄂伦春人也重裘服皮袍。 解放后,50年代衣着朴实,衣料以棉麻织品为主,...
第三节 节日习俗
第三节 节日习俗 一、纪念日 元旦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改用公历纪年,称元旦为“新华”。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将公历1月1日重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建国后,每逢元旦放假1天,农村与木材生产单位一般不放假。12月31日晚,有关单位要组织新年晚会...
第四节 嫁娶丧葬
第四节 嫁娶丧葬 一、嫁娶 旧社会,林区婚姻,多是听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男女婚姻不能自主的买卖婚姻;解放后,人民政府颁布了《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废除封建买卖婚姻。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步步深入,民间婚俗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解放前,林区婚事礼仪繁多。 议婚,媒人奔走双方,分别介绍男女双方...
第五节 亲族往来
第五节 亲族往来 林区亲族关系的核心是亲属关系,尤其重视直系亲属关系。 解放前,亲族中权威的长者倍受尊敬,亲族中大事都要请示他们裁决;家庭中,一般是父亲为一家之尊。父死长兄继之,所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自然,也有由主事能力强的妇女主持家务的。富裕人家更讲究“三世同室”、“四世同堂”,父慈子孝...
第六节 民间禁忌
第六节 民间禁忌 旧社会山场禁忌很多。伐木工人上山忌讳坐树墩子,说那是“佛爷坐子”,是山神爷(老虎)的宝座,谁坐谁犯忌而引祸伤身,甚至遭到同路人的责骂。忌“虎”字,伐木工人尊老虎为“山神爷”,并加以供奉。上山遇到老虎或平时说话,均忌说“虎”字。出工前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如死、砸等不祥词语,以防遭厄运...
第七节 鄂伦春习俗
第七节 鄂伦春习俗 鄂伦春人自称“奥伦千”、“奥伦”意为山上,“千”是人,意为住在山上的人(鄂伦春,为其汉语音译)。鄂伦春、元代称“林中百姓”,明代称“北山野外人”,清初称鄂伦春。十七世纪后,来自精奇里江流域的鄂伦春人,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上起乌云河下至嘉荫河流域的广阔森林中。清末民初约有千余人,他...
«
1
2
...
8978
8979
8980
8981
8982
8983
8984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