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五节 公证
第五节 公证 海林县公证处于1982年4月组建,5月开始对外办公,归县司法局领导。当年受理公证案件30件,拒绝公证5件,办理公证25件(其中涉外9件)。1983年,公证处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开始试办“承包合同”和“...
篇下序
第十四篇 民政 劳动 人事篇下序 解放初,海林县民政工作主要任务是支前,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做好烈士家属抚恤和残废军人、复员军人的安置,开展拥军优属,慰问伤病员,搞好贫困救济,生产救灾和基层政权建设等。同时还兼管人事、劳动、户政、房产、地政、文教、卫生、婚姻登记等项工作。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
第一节 社会救济
第一章 民政第一节 社会救济 东北解放后,海林县民政部门遵照以生产自救为主,辅以国家必要救济的方针,对城镇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及无固定职业、经参加生产自救后,生活仍有困难的居民和农村鳏、寡、孤、独,困难户及因遭受自然...
第二节 社会福利
第二节 社会福利 1979年在海林镇建立毛毡厂和社会福利综合厂。毛毡厂,厂房面积 320平方米,固定资产22 600元,流动资金6 900元。职工23人,其中:残疾人员7人。截至1985年末,创利润113 898元,上缴税金 13 306元。主要产品:床毡、防寒毡、毡垫等。社会福利综合厂,房屋面...
第三节 优抚、安置
第三节 优抚、安置 人民政权建立以后,对烈属、军属、革命残废军人、复员军人及立功军人,每逢新年、春节均组织秧歌队给其家属送喜报和挂光荣匾,青年团、少先队、街道、学校组织群众和学生给烈、军属打扫卫生、劈柴、张贴年画。各级政府也在新年、春节期间向他们送慰问信,对烈、军属,残废军人免除一切捐税。在农村...
第四节 婚姻登记
第四节 婚姻登记 1950年5月1日实施婚姻法后,县民政、法院、公安、妇联等部门紧密配合,深入到群众中去,组织学习、宣传婚姻法,认真贯彻执行婚姻法。三十多年来,根据婚姻法妥善处理婚姻纠纷,保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利,对妇女解放起了很大作用,...
第五节 受理阶级成份申诉
第五节 受理阶级成份申诉 根据黑龙江省委1973年龙发(1973)122号和黑龙江省民政局1973年龙民字(1973)143号文件精神,纠正了土改中执行政策过“左”或个别干部执行政策过程中失误,错划成份的错误。1975年审批2户改变成份...
第六节 自流人员安置与遣送
第六节 自流人员安置与遣送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辽宁等省和一些地区的农民,由于各种原因,不断地流人海林县。1962年末,民政与公安联合成立了自流人口收容遣送站,1963年改由公安局直接管理。1968年由军管会领导。 1973...
第七节 殡葬改革
第七节 殡葬改革 海林县地处林区,人死了做棺材、埋坟包。土葬,是几千年遗留下的旧习惯,浪费大量木材和土地,并污染空气和环境。经过广泛深入地宣传动员,机关工作人员、党政干部、中小学生,先后平坟1 561个,深埋400余个。 海林县...
第八节 烈士陵园管理
第八节 烈士陵园管理 海林县革命烈士陵园于1970年建成。1971年清明节时举行剪彩揭幕仪式。陵园位于海林镇东山。 每至清明节,县城机关干部、职工、师生近 2万人,均至革命烈士陵园举行祭扫活动。据统计从建园起到1985年末止,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和日本、英国、美国、朝鲜、香港等地的友好人士达2 ...
第九节 侨务
第九节 侨务 1982年 6月18—20日,海林县召开第一次归国华侨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56人。会议选举产生海林县第一届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侨联),无行政编制,日常工作由县民政科代管。1983年5月,成立海林县侨务办公室(简称县侨...
第一节 劳动管理
第二章 劳动第一节 劳动管理 新中国建立初,对劳动力的管理调配工作先后由民政、计委代管。1950年政务院发出通知,采取政府部门统一登记,统一介绍,统一调配的办法。 1953年县内统一调配劳动力870余人,其中调配给基本建设及生产部...
第二节 工资福利
第二节 工资福利 一、工资制度 1946年县内政府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衣、食由国家供给,定期发给少量津贴,有家庭负担的一般每月发给4斗小米(约200市斤)。1948年供给制改为工薪分制,规定职工工资等级为13等39级,加上等外5级。最...
第三节 劳动保护与安全检查
第三节 劳动保护与安全检查 县劳动科设有专职劳动保护干部及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检查监督全县企事业单位的劳动保护执行情况及安全工作。1956年后,省政府先后颁布有关劳动保护、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法规达40多件。县内各企业相应地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采取了切实...
第四节 知识青年安置
第四节 知识青年安置 新中国建立初,高小毕业生大部分由国家分配工作。1956年以后开始动员下乡务农,等待城镇就业。1968年大批上山下乡。同年,县劳动科内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先后接收浙江、鸡西、牡丹江等地知识青年1 530人。到19...
«
1
2
...
13361
13362
13363
13364
13365
13366
13367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