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商业网点
第二节 商业网点 一、商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垦区在发展农工商中多口、多层次办商业,1985年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网点有:全民364个(未含粮汕图书业),职工6,077人;集体95个,职工1,344人;个体981个,从业人员1,033人。隶属于商业系统的有: l、商业批发机构。...
第三节 商业经营
第三节 商业经营 一、经营管理制度 农垦全民经营的商业执行国家商业系统的各项规章制度。但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受极左思潮干扰,一度出现制度废弛,经营管理混乱。面对现实,三师按兵团统一部署于1970年落实了逐级汇总上报的商业会计、统计季报表和财务分析、年度决算;自1971年至1973年着重...
第四节 专业队伍
第四节 专业队伍 垦区商业队伍是在自办商业的过程中边学边干,从实践锻炼中成长起来的。建场初期的商业从业人员很少,而且素质较低。1949—1950年,双鸭山农场、曙光农场的小卖店均仅有一名营业员,售货、采购一肩挑。文化程度只有小学水平,业务能力也很有限。1956年,八五二农场成立的小卖店,也只...
第一节 粮食管理
第十六章 粮食供销第一节 粮食管理 粮食是红兴隆垦区的主要产品和商品。垦区务农场1949至1985年累计生产粮豆 l,142万吨,交售594,7万吨,商品率52.1%。同期,保证了垦区居民生活用粮和企业农、工、牧、副业生产用粮的自给。 由于粮食是国家头等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经营又对农...
第二节 晒场管理与粮食储藏
第二节 晒场管理与粮食储藏 晒场作业是农业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粮食进入流通、消费的基础环节。为就近解决粮豆收获后的晾晒、整理、交售、保管,农场长期在生产队队部所在地建设晒场。友谊农场有的分场设中心晒场收粮,统一处理。进入八十年代,在农场总局资助下,八五三农场七分场、五九七农场四分场建立了...
第三节 商品粮交售
第三节 商品粮交售 按国家粮食政策,农场商品粮向国家指定粮库交售,或直发口岸(出口大豆,顶征购)。1983年起,随国家改粮食统购为定购、议购,农场在努力完成定购粮任务后,积极开展了议价销售。 一、征(定)购任务与完成情况 1965年前,农垦主管单位每年根据农场粮豆预产和留粮计划核...
第四节 粮、种调出与灾年自给状况
第四节 粮、种调出与灾年自给状况 农垦系统所需粮、种主要靠系统内平衡调剂。红管局及所属农场既承担了上级下达的粮,种调出任务,也在灾年得到兄弟管理局的支援。 一、粮,种调出 一般年份,局间、场间常有小量良种调剂和口粮、饲料品种调剂。1973~1984年,三师,红管局完成调出87,5...
第五节 生产生活用粮供应
第五节 生产生活用粮供应 垦区生产、生活用粮由农垦系统依国家粮食统销政策实行统一的计划供应、定量供应。 一、供应标准 1、口粮。参照城镇口粮供应标准,结合农垦企、事业单位实际情况,以农工人月定量22.5公斤为基线,在不超过人年应留原粮总量的前提下,按工种劳动强度确定。兵团三师组建...
第六节 专业技术队伍
第六节 专业技术队伍 红管局粮食专业技术队伍基本上是在边学边干中成长起来的。到1985年,由大学、中专分配到垦区的粮食专业人员仅有11人(其中加工专业2人,检验专业6人、财会专业3人)。 创建农场后的多年间,牡丹江、合江农垦局和东北农垦总局、兵团、农场总局都曾组织粮食工作人员专业培训。...
第一节 外贸体制
第十七章 对外贸易第一节 外贸体制 红兴隆垦区的农场群建立不久就承担了国家外贸出口任务,主要是组织农牧土特产品出口。但在较长时期内因多种经营发展缓慢,出口品种较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多种经营和对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品种增多,数量增加,有出口也有进口,对垦区生产经营起了积极作用。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一、出口 垦区产品出口始于1959年。当时按中央农垦部下达的出口任务,出口品种有大豆、生猪、鸡蛋及白条鸡。六十年代发展了鹿茸、蜂蜜,貂皮、淀粉出口。七十年代发展了黄牛、糠醛、白瓜籽,五味子,蜂王浆、山野菜、榛子、山核桃、蘑菇、水飞蓟出口。到八十年代,出口品种进一步扩大...
第三节 外贸队伍
第三节 外贸队伍1978年前,垦区无专职外贸干部。1978年设外贸机构,编制86人,当年实配36人,至1980年配到57人。1983年在外贸人员编制整顿中精减兼职外贸人员,以压缩外贸经费,减轻国家负担。垦区专职外贸人员减至42人。1984年局、场机构改革,专职外贸人员减为40人(其中红管局外贸处1...
第一节 管理体系
第十八章 土地管理第一节 管理体系 自开荒建场时起,红兴隆垦区各农场就展开了以规划利用为基本内容的土地管理工作。进入五十年代中期,适应大规模开发的需要,划定场界,林界,水面已势在必行。这促使土地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在经营界限上逐步有了较完备的法律手续。进入八十年代,随垦区专职土地管理机构的...
第二节 场界划定
第二节 场界划定 垦区最早划定场界的农场是友谊农场。1955年,国务院在批准友谊建场规划时,也批准了该场土地使用界线,有图纸文件、边界协议书,农场在场界设了桩。 多数农场开发初期是在人烟稀少的荒原上开荒,未划定场界,垦荒到那里就管到那里。 1956年,省土地局第二勘测队协助双鸭山...
第三节 土地调查
第三节 土地调查 垦区所辖土地面积,有70%位于三江平原中部的低洼地带。搞好土地调查,历来是开发经营的先行工作。各场建场前,都进行过荒原踏察,依踏察结果勘测布点。在发展生产中,广泛进行了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地形地貌的调查。 六十年代中期,为完成农垦部部署的国营农场建场设计任务书补课工作...
«
1
2
...
14183
14184
14185
14186
14187
14188
14189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