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九节 森林资源调查
第九节 森林资源调查 森林资源调查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手段研究探测和获得森林资源信息的办法,从而对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评价,以达到合理的开发、经营和永续利用的目的。分为三类:国家森林资源清查(又称一类调查);规划设计调查(又称二类调查);作业设计调查(又称三类调查)。农场每隔5年进行一次二类调...
第十节 “2121”工程
第十节 “2121”工程 为科学高效发展林业,农场制定了1995~2010年林业总体规划:建设两个环护林(环场界防护林、环场公路防护林)和绿化达到一个高标准;完成两个更新改造(防护林带下或带侧更新和低产林改造);建成一个林政保障体系。概括为“2121”工程。 两个环护林,总长194 公里...
第一节 机构
第五章 畜牧第一节 机构 1977年农场设畜牧科,下辖兽医站。1984年科站合一,称畜牧公司,具有政企两项职能。管辖经营先后有兽医站、生猪屠宰厂、肉食店、收购站、饲料厂、鸡场、猪场、冷库、迎宾饭店、振兴商店等。工作人员最多时110名,其中管理人员9名。1998年,畜牧公司更名为畜牧站,职能未变...
第二节 畜禽
第二节 畜禽 一、奶牛 奶牛饲养始于1964年。这年从北京购回黑白花奶牛77头,在六、二十、二十二连饲养。1984年,又从内蒙古购入24头,在七队饲养。由于缺少饲养经验以及牛奶销售不畅等原因,到1986年,只存栏31头,后又从北京、邯郸、上海购入黑白花奶牛。并从本省家畜繁育站、上海奶牛中...
第三节 防疫
第三节 防疫 一、队伍 农场已经形成场、站、队三级防疫服务体系,畜牧科及兽医站有防疫人员5 ~6 名,每个农业生产队1 名防疫员。为加强服务,生产队防疫员收入分两块,一块是农场的防疫补贴,先是每人每年1000元,2000年增至2000元。另外一块服务创收。防疫人员中,有高级职称1 人,中...
第四节 草原
第四节 草原 90年代以前农场有草原700多公顷,后不断开垦毁坏,仅剩252公顷,多分布在旱河、黑龙江沿岸。植被由大小叶樟、三棱草、空心柳等组成。由于长期存在“三无”现象(无法规、无管理、无偿使用),破坏严重。表现之一是自由放牧,成群的牛羊鸭鹅轮番“扫荡”,草木难于生长。表现之二是随便开荒,1...
第五节 政策
第五节 政策 为发展畜牧业,农场先后制定了多项有力的方针政策。改革初期,农场每年划拨百吨低价玉米给畜牧公司,经晾晒后,议价出售给饲料加工厂,每吨获利200~700元,做为畜牧发展资金。1995年,农场确立了“两牛一鹿”(奶牛、肉牛、梅花鹿)方针,给予养殖者优惠:外购奶牛、肉牛每头分别给予两年期...
第一节 机构
第六章 工业第一节 机构 农场设工业科,90年代中期以前6~7人,以后2~3人,1993年与经协办合并,称工贸办。不久又恢复工业科。2000年与农场办公室合署一年。 历任科长: 夏明义 1985~1991 武怀杰 1991~1992 陈孝武 1993~1996 以后,由副科长王...
第二节 项目
第二节 项目 农场工业就地取材,自给自足。初有农机修造、粮油加工、砖瓦制造、锯材。后增添了服装加工、食品加工、酿酒饮料、饲料加工、农机具制造、麦芽生产、鞋帽制做、果糖生产等项目。90年代后,农场工业弱势显露,一少相当规模,二少过硬品牌,三少先进设备技术,加上地处偏远来往运费较高,成本加大,缺乏...
第三节 队办工业
第三节 队办工业 队办工业兴于70年代初,因农业受灾,生产建设兵团十团提出“农业损失副业补”的口号,兴办各种作坊,诸如油坊、粉坊、酱醋坊、小砖窑等,自产自用。之后陆续停办。重新兴起是在80年代初期,受农村体制改革的推动,二十一队率先垂范,1984年办起了大麦芽生产车间,每年生产1000多吨,销...
第四节 工业单位
第四节 工业单位 粮油加工厂 建于1964年,生产建设兵团时称工业一连。场区47万平方米,房建6000平方米,职工原有150 ~250 名,2000年47名。主要设备有面粉机、浸油设备、碾米机等。经营项目有面粉、大米、挂面加工,大豆浸油,白酒酿造,酱油制造;90年代中后期,仅有米面加工和...
第五节 个体私营工业
第五节 个体私营工业 改革之初,个体工业崭露头角,有30多家,以服装、木器和食品加工为多。因为当时场办工业仍居统治地位,个体工业没有多大竞争能力。90年代场办队办工业走下坡路,下岗分流职工增多,一些有专长的人,陆续办起了个体加工业。原来吃“大锅饭”、喝“小锅粥”的场队办工业纷纷下马,到90年代...
第一节 产量产值
第七章 渔业第一节 产量产值 农场的渔业由畜牧科管理,渔政由公安和渔政共同管理。渔业年均产值约25万元。占全场总产值的3%(历年产值见计财章)。自然鱼类和人工养殖鱼类各占一半。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人工养殖鱼量较多。15年商品鱼总产量573吨。 ...
第二节 人工养殖
第二节 人工养殖 农场水资源充足,常年地表自然水面积约800 公顷,适于淡水养殖。改革以后,先后兴办了10个个体人工鱼池,总面积10公顷,因管理不善和技术不高,三五年后亏本荒废。1983年,农场在四队旱河坎下开辟淡水养殖场,有人工鱼池12公顷,利用旱河河口一段自然水面80公顷。当时,养殖场亩产...
第三节 自然鱼捕捞
第三节 自然鱼捕捞 建场初期,自然鱼种类数量多。黑龙江、旱河、泡沼以及坎上水塘沟渠,有许多鱼类,主要有:大白鱼类、小白鱼类、鲤鲫类、鲇鱼类、鲟鳇、鲑、鳜、及泥鳅、“老头儿”、虾、蚌、螺等50余种,捕捞相当容易。用老人们的话说,想吃现捞都赶趟。后来人口增多,捕捞量加大,鱼类鱼量渐少。尤其是80年...
«
1
2
...
14345
14346
14347
14348
14349
14350
14351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