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章 蒲鸭河畔第一犁
第三章 蒲鸭河畔第一犁 1970年10月6日,团下令成立开荒指挥部,并由各连抽调一个机组人员,组成开荒队,先行到蒲鸭河地区开荒。副团长王志学任总指挥,原农业科科长
第四章 搬迁蒲鸭河
第四章 搬迁蒲鸭河 1971年元旦过后,团党委下达动员令,号召全体指战员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到蒲鸭河地区开发新的农业基地。 搬迁工作是分期分批进行的。1971年春节前夕4、5、8、14、17连的先遣分队进点,搭架帐篷和构筑窝棚。接着,部队“上阵”,不带家小,一律简装。随之,农机...
第一节 建场日
第一节 建场日 1971年1月23日,团长、政委率领各连连长和司、政、后部分干部来到蒲鸭河。这时,大地封冻,白雪皑皑,乎坦如砥的大荒原上,除了黑黝黝的柞木林,便是蓬杂的草丛和灌木。来自兴安岭下山麓地带的勇士们,顿觉心胸开阔。刚进入团界,吕团长就让大家下车,介绍了东向和西向的疆界,给连、16连...
第二节 搬迁建点
第二节 搬迁建点 春节前夕,动员工作进入高潮。各连都选编了先遣队,提前过节。五连锣鼓喧天,红旗招展,欢送先遣队开赴蒲鸭河,真象当年送子弟参军上战场的情景一样。 先遣队员们,在蒲鸭河迎来1971年的春节。他们砍倒小杆,竖起第一面红旗,支起帐篷,点起小油灯,百里荒原上第一次红灯高照,红旗招...
第三节 五连当年开荒当年盈利
第三节 五连当年开荒当年盈利 5连是17团开荒建点中的一面红旗。连长是原农场副场长李忠山,指导员是高大和。团党委要求五连当年开荒6,000亩,播种3,000亩,盖四栋砖房。党支部经过研究,发动群众讨论,提出任务翻一番的计划。并提出“自力更生创新业,蒲鸭河畔绘新图”的口号,决心“一不等,二不靠...
第五章 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第五章 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1972年,生产连队陆续往蒲鸭河地区搬迁。指战员们带着背包,住进新搭的帐篷、马架。他们在蓝天下组装机器和农具,在蓝天下商议和绘制蓝图。他们铲除苇草修筑田间道路,给平展展的大地打上格子,编上地号,大规模垦荒战役打响了!
第一节 老战士,绘新图
第一节 老战士,绘新图 二战荒原的排头兵,仍然是那些战场上流过血,建设“北大荒”淌过汗的老兵。他们当年带着战场上的硝烟来到汤原的荒山野林时,大都是三十上下的青壮年,生龙活虎,敢打敢拼,如今已是年近半百,两鬓斑驳。他们论体力,不如往昔,论意志,却坚如钢铁。他们在“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中遭过难,...
第二节 青年战士冲锋在前
第二节 青年战士冲锋在前 来自京、津、沪、杭和哈尔滨市的知识青年,是二战荒原的突击手。 他们在老同志的带领下,有苦不叫苦,知难不怕难。他们头顶蓝天,脚睬淤泥,在茫茫荒原上开挖渠道,修筑道路+开垦出大片肥沃的良田。农场的每寸土地上,都洒下他们的汗水;农场每块砖瓦中,都留有他们的指痕。 ...
第三节 果实
第三节 果实 1971年秋,党委扩大会在汤原举行。其间,5连从蒲鸭河前线专程送来了丰收的果实——花生、红薯、向日葵、烟叶和各种蔬菜。红薯最大的三斤来重。与会同志面对这五光十色的硕果,称赞蒲鸭河土质肥沃,气温适宜,搞农业大有作为。 这一年,5连不仅完成繁重的开荒,播种和基建任务,而且做到...
第六章 一年火,二年虫,三年又遭大水冲
第六章 一年火,二年虫,三年又遭大水冲 普阳建点不久,接连经受了几次灾害的考验。群众编成顺口溜:“一年火,二年虫,三年又遭大水冲。”
第一节 火
第一节 火 1971年3月31日上午10时,八连(位于东经131°18’,北纬47°14′)指导员王敬康组织战士在驻地打防火道,不慎跑荒,大火顺风迅速向西蔓延。13时,团组织700余人扑火,20时将大火扑灭。22时,转为西风,部队撤回。4月2日上午10时,团观察站又发现大火,从老头岗方面(东...
第二节 虫
第二节 虫 1972年6月,新播的万亩小麦长势喜人,正在吐穗扬花。这时,突然在低洼草塘地发现大批粘虫。虫灾迅速蔓延。草塘一人来高的荒草,一片片被粘虫吃秃叶子,咬断茎杆,迅速向麦地袭来。战士们在麦地附近挖堑堵截,用各种器具捕捉。因虫子太多,有的一平方米多达965条,平均每平方米在200条以上,...
第三节 水
第三节 水 1973年4月18日,松花江解冻,283号航标附近的冰排截流,凌洪暴涨。下午3时半,凌洪从9连西北而来,随着向11连地带倾泻。4时40分,柳木岗西部进水,继续向东漫延。顿时,连队的房屋、柴垛……成了大海中一个个孤岛。15连、3连驻地水深80厘米,12连、油库水深30厘米(4连,1...
第七章 决心治水
第七章 决心治水 开发普阳这块重沼泽区,“治水”无疑是重要的。团党委对此是有认识的。但是,开始从如何能多开点地出发,只重视排涝,而忽视了防洪,把重点放在疏通傲来河的工程上。1971年,1972年两冬水利大会战,人机齐上,艰苦劳动,花费数十万元资金,集中全力开挖傲来河导流口,想尽早排除“军普”...
第一节 “救命堰”与“保命楼”
第一节 “救命堰”与“保命楼” 经过凌洪袭击,受淹各连纷纷动手修筑驻地围堰。他们把拖拉机临时改装成推土机,家属孩子一齐上阵,挑的挑,抬的抬,在秋汛之前,都修起了“土围子”,群众称为“救命堰”。各家各户还用木杆支起一个三米来高的“阁楼”(这种阁楼在东北农村用来贮存玉米,叫玉米楼。),群众叫做“...
«
1
2
...
14382
14383
14384
14385
14386
14387
14388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