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节 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
第八章 经济体制改革第一节 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 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是国营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的性质是在国营农场领导下的家庭承包,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固定上缴,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家庭农场场主,具有法人地位。家庭农场同国营农场和生产队在行政上是隶属关系,在经济上是合同关系,在...
第二节 开放经济
第二节 开放经济 工副业单位全部实行开放经营,定额上缴,照章纳税,自负盈亏的办法。根据经营项目和具体情况共分五种类型,①包干上缴,逐年递增。有修理厂、汽车队,建材厂,电业所、商店等单位,②投资包干,节余按一定比例上缴。有水利1,2队、基建队,③1985年收支平衡,从1986年起,根据全场人均...
第三节 改革管理机构
第三节 改革管理机构 为适应改革形势的需要,农场机关的管理机构,进行相应调整。减少了行政机构,增加了经济实体,将原来部分行政科室分别改设为农业技术服务、农机技术服务、林业,畜牧、水利、物资,运输、粮贸、基建、劳动服务等十个公司。上述公司,有的与所辖单位合一,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调整后,机关行...
第九章 丁玲探亲
第九章 丁玲探亲 老作家丁玲,于1979年被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同年7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她中断二十余年写作生活后的第一篇作品——《杜晚香》。《杜晚香》是丁玲在“北大荒”度过十二个寒暑的生活反映,表达了她对北大荒人的深情厚谊,在场内引起强烈反响。 1981年7月19日,丁玲偕同老...
第十章 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十章 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生产的发展,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自1979年落实农业经济政策,提高农副产品价格后,经过努力,农场连年盈利。按照政策规定,六年共提取奖金377.6万元。全场每个职工平均得奖金超过一千元。1984年以后,农业生产队实行产量工资,产量越高、越多,收入也就越...
第十一章 简结
第十一章 简结 在打倒“四人帮”后的九年中,场党委始终和中央保持一致,做了大量工作。在恢复农场体制过程中,调整充实各级领导班子,通过揭、批、查运动,澄清了“文化大革命”中的遗留问题,进一步消除派性,增进团结,使一批尚能坚持工作又有实践经验的老干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第一节 概况
第六编 专业史之一——经济第一章 农业第一节 概况 建场初期无专门机构,有关农业生产的问题,由办公室处理。1958年设作业股,股长王学文。次年改称农业科。科长王学文,1965年凌必兴接任。 组建兵团后,司令部下设生产股,现役军人刘仁魁任股长,郭文志任副股长,后又任命原机务科长李清为...
第二节 基本耕作和主要技术措施
第二节 基本耕作和主要技术措施 一、基本耕作 种床制备。从1971年——1985年的十五年间,年平均秋翻地占播种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八左右。秋翻地最多是1976年,达到播种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九,最少是1972年,因为秋涝,仅达到百分之十九。 为了充分发挥土壤的增产潜力,从1977年起,...
第三节 种子
第三节 种子 1957——1965年,小麦品种主要是秃不齐,合作2号,大豆品种是满仓金,黑龙江41号,东农4号、13号,玉米品种为白头霜。1966——1970年小麦主要品种是东农10l、辽春1号、垦100、免852,大豆主要品种为黑河29号、合交6号、合交8号等,玉米则用维尔42号和白头霜。...
第四节 自然灾害
第四节 自然灾害 建场十五年,几乎年年有灾,而且旱、涝、虫、风、雹,五灾俱全。所发生的灾害,严重的有1972年小麦遭粘虫,九月初下大雪。1973年春遭松花江凌洪袭击,耕地淹没,16万亩土地仅播4.6万亩,冬雪大。1974年遭雹灾、涝灾。1975年夏秋大旱。1976年十级以上大风9次光临,全年...
第五节 气象
第五节 气象 普阳地区的气象特点是:气温偏高,无霜期120——130天,雨量分布不匀,春季风大,土壤风蚀严重,水分蒸发大,跑墒快。 作物生育期气温充足,七月份平均气温22℃,有利于各种作物生长。 雨量分布不均。1973——1981年雨量分布情况为:311.1——689.3mm,相...
第六节 丰产的典型
第六节 丰产的典型 1981年8队克丰2号亩产400斤。基本情况是:从外地引进克丰2号2,000斤,精选后剩1,600斤,播地108亩。豆茬,秋收后耙茬深松,播前涝,土壤水分充足。施种肥:尿素200斤,三料200斤,种肥混施,亩播量14.6斤。4月中旬播种,亩保苗株27万株左右,收前测定亩产...
第一节 概况
第二章 水利第一节 概况 大规模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是在搬迁到薄鸭河以后开始的。汤原时期无专门机构,水利工作;先由农业科负责,后为改建的基建科兼管。1958年秋,冬,兴建了南强子沟东灌区。1958年,1959年,在9队挖排水沟两条,控制面积6,000亩左右。1966年兴建1队松花江边抽水站,...
第二节 水文
第二节 水文 场所处的蒲鸭河地区,属松花江下游的泛滥沼泽地带,河流纵横,地势低洼,历来为雁鹤的故乡,渔猎的胜地。场区,西靠嘟噜河,北接莲花泡,东有傲来河,南临松花江。蒲鸭河宛如斜佩的玉带,自西北向东南穿过场区,注入松花江。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坡比1/8000,海拔64——69米之间,地...
第三节 洪涝灾害
第三节 洪涝灾害 1971年8月中旬,嘟噜河洪水泛滥,最大流量值约250立米/秒,洪水淹没了整个莲花泡涝区,场境内的军普公路以西和柳木岗公路以北各队的背后一片汪洋,军普路面与水面几乎平齐,在牛尾巴林新建的6连坐在帐篷的铺上可以钓鱼。原来计划在牛尾巴林以西建的科研站也因水淹而改变了地址。 ...
«
1
2
...
14385
14386
14387
14388
14389
14390
14391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