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十章 简结
第十章 简结 (一)在十年艰苦创业中,全体干部、职工、家属对党和毛主席充分信任,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兢兢业业,团结一致,历尽千辛万苦,克服了种种困难,使农场经济由“一高三低”进入稳步发展。由于思想教育深入细致,紧密结合形势,结合实际,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热情,提高了阶级觉悟。...
第一章 引言
第三编 挫折时期(1966——1969)第一章 引言 “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引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 1966年,中央“5.16”通知下达后,全场广大群众出于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
第二章 红卫兵运动的兴起和扫“四旧”
第二章 红卫兵运动的兴起和扫“四旧” “文化大革命”的烈火是从教育战线点燃的。场直中学红卫兵运动的兴起,是农场大乱的起点。1966年下学期,场直中学已处于半停课状态。师生下队参加麦收和秋收,劳动时间长达两个多月。到九月底,师生从劳动战线撤回时,全国大串连早已开始了。中共中央《关于组织外地革命...
第三章 夺权和反夺权两派的产生和对立
第三章 夺权和反夺权两派的产生和对立 1966年“5.16通知”传达后,当时农场的“文化大革命”是在党委领导下的“文革”领导小组主持进行的,主要在机关内部开展,运动只以大字报的形式揭露各种矛盾,以后逐渐把矛头集中到书记王文、场长王志学等领导同志,并罢了王文“文革”领导小组组长的官。六月,中央...
第四章 派性膨胀,武斗升级
第四章 派性膨胀,武斗升级 两派对峙的局面产生后,曾因抢夺广播、办公室于5月20日和5月21日发生过两次武斗。后来,各自为了争夺驻军3068部队和汤原县造反派“1214”的支持,两派都参与了地方武斗。7月6日,“219”派在汤原县“1214”派的指挥下,参与围攻胜利公社的武斗,修配厂工人赵希...
第五章 “大联合”名存实亡
第五章 “大联合”名存实亡 两派大联合的谈判早在1967年9月就开始了。但一直拖到1968年3月22日才达成协议。两派代表和工作人员以对等名额联合办公,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欢迎。 但是,大联合很快名存实亡。“219”派报请汤原县革命委员会,于4月12日,以“现行反革命罪”为名,将“213”...
第六章 生产
第六章 生产 在两派混战期间,农场的生产指挥基本上没有断线。红卫兵冲击党委,党委工作瘫痪后,一些被群众公认为“较好”的领导干部尚未罢官。书记宫振阁因肝硬化曾长期病休,此时却出来负责生产;副场长祁彦祥一直在第一线指挥生产。广大群众虽然卷入运动,但又由于对毛主席的忠诚的善良的心,使他们在最乱的时...
第七章 组建17团
第七章 组建17团 1968年9月,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筹建小组领导下,汤原农场由王志学、许成法、张占军、吴佩云等九人组成汤原团筹建小组。 12月6日,团长吕全盛、政委魏兆辉等现役军人来场。由魏兆辉、吕全盛、魏善良、刘仁魁、齐宝光(支农部队政指)五人组成临时领导小组。原筹建小组解...
第一节 政治建军,大搞战备
第一节 政治建军,大搞战备 17团初建时期,在指导思想上贯彻“政治建军”和“屯垦戍边”的方针。认为17团的建设不必集中力量去抓生产、理财务,全盘否定原有办场经验,把原有的机关科室干部百分之九十下放连队,或代职、或劳动,并按部队编制,分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三大机关,打乱原有生产指挥体制。在...
第二节 大搞“路线”分析
第二节 大搞“路线”分析 在所谓“路线分析”中,常常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严重挫伤了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1969年,五连党支部为解决基建材料不足的困难,搞了个“千坯运动”,号召全连干部战士,利用业余时间,人人打砖坯1,000块。连长李忠山(原副场长)、指导员高大和亲自带头,很快就完成了。年...
第八章 城市知识青年来场
第八章 城市知识青年来场 1966年至1969年,广大城市知识青年,热烈响应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的号召,纷纷来到北国边疆,为生产建设兵团增加了新鲜血液。来到本团的有哈尔滨市青年四批905人,北京青年两批763人,天津青年两批374人,上...
第九章 简结
第九章 简结 “文化大革命”使党和全国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农场亦未能幸免。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党中央做出的《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并以此为武器,彻底清除“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流毒和影响,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兵团组建初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和形而上学的...
编下序
第四编 开发蒲鸭河——二战荒原(1970—1976)编下序 “创业难,守业更难。”但是,当创业取得胜利之后,随之“让业”——毫无代价地把自己用血汗创立的“家业”转让给他人,这又将如何呢? 搬迁蒲鸭河,二战荒原,就面临着这样的现实问题。转业官兵和支边青年,曾在汤原这块土地上生活、战斗15...
第一章 光荣的使命
第一章 光荣的使命 1970年9月,兵团2师党委决定17团搬迁蒲鸭河地区开荒建点。团长吕全盛同志接受的任务是: 一、把汤原地区所属建制全部移交给兵团直属炮团——63团; 二,17团按原有建制搬迁到蒲鸭河地区开垦新基地。那里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有发展前途; 三、搬...
第二章 初探荒原
第二章 初探荒原 10月3日,由兵团2师师长楚永兴、副师长连永琪及王强同志(现任省国营农场总局局长),偕同团长吕全盛、副团长王志学、生产股长刘仁魁,参谋吴仁达、齐汉祥,对荒原进行了首次实地勘查。 第一天,他们由11团团部直达松花江岸边,乘11团的小汽船逆松花江而上,至284号航标处上岸...
«
1
2
...
14381
14382
14383
14384
14385
14386
14387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