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1984年
1984年 1月5日 总场下达了《海伦农场1984年经营承包责任制实施办法》,开始试行经济承包责任制。 1月12日 为开始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制定并下达了《海伦农场1984年经营管理细则》。 1月20日 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农场开始进行企业整顿工作。...
1985年
1985年 1月10日 支队下达《海伦农场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的经济改革方案》。 1月21日 全场落实了联户家庭农场57个,独户家庭农场312个。 2月8日 支队召开知识分子代表会议。有63名助工以上职称的知识分子代表参加了会议。 3月23日 在总场召开了三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一篇 自然地理第一章 沿革与区划第一节 地理位置 海伦农场位于黑龙江省海伦县东北部,距县城36公里,距滨北线铁路海北车站东23公里。地理坐标北纬47°39′—47°48′之间,东经127°04′—127°24′。海拔高度212—302米。场区总面积235.88平方公里。东邻海伦县辖通肯河林...
第二节 建置沿革
第二节 建置沿革 海伦农场所在地区,土质肥沃,资源丰富,东靠森林,南有扎音、北有通肯两河,形成天然屏障,是宜农宜林的好地方。早在清王朝时期即在此划井放荒开发垦植。日本侵略者侵占东北后,曾在十三井子盘踞重兵以防我抗日武装袭击。1941年强行将三一六井子地区农民驱逐出境,强抢民田,由日本移来大批拓民...
第三节 场区区划
第三节 场区区划 一、场部 始建于十三井子地区,1964年迁移到三井子地区,地处场区西半部,总面积 4 133亩,人口49.70人,占全场人口总数的39.%。场部机关在场区南部,紧靠海十公路(十三井子至海北车站),交通便利。 场部地区布局合理,1982年被纳入总局小城镇建设规划。东部为工...
第四节 场区演变
第四节 场区演变 建场初期的1955—1957年,场界四至:东至通肯河林场,南部在扎音河南有个分场,三个生产队(陈家店、九里九、董家),西与海伦县双录乡接壤,北至通肯河。场区总面积为529.32平方公里。 1958年3月,正值人民公社化,农场下放归属海伦县领导,将双录公社的回民屯、护林公社的孙...
第一节 地形地貌
第二章 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形地貌 场区东西长22公里,南北宽13公里,呈不规则长方形。是通肯河与扎音河分水岭丘陵地。漫岗坡面平缓,由东向西逐渐降低。最高峰值302米,最低谷值 212米,相对高差20—40米。三度以下区域占总面积的90%以上。漫岗是主要耕地,漫岗坡下是两河河谷地,其荒原已部分开...
第二节 土壤
第二节 土壤 场区土壤分三类:黑土、草甸土、沼泽土、。黑土其亚类包括草甸黑土。分布在漫岗、平坡地及河谷阶地。其性状表现为:土层深(30—70厘米),肥力高(有机质6—10%,含氮0.23—0.35%,含磷0.2—0.25%,水介带氮6—8mg/100g土,速磷2—9mg/100g土)。保土供水...
第三节 河流
第三节 河流 场区内有两条河流。通肯河是北部场界,扎音河是南部场界。两河总汇水面积8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水量7800万吨,场区内面积235.88平方公里,平均径流来水量2400万吨。
第四节 气候
第四节 气候 场区地处中纬度,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炎热。 一、气 温 历年平均气温0.4℃,最低平均气温-0.1℃,最高平均气温1.7℃。极端最高气温39.1℃,极端最低气温—44.2℃。多年大于10℃的活动积温为2 372℃,平均气温稳定...
第五节 自然灾害
第五节 自然灾害 场区受地理环境和地形影响,气候变化复杂,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自建场31年来,每年都遭受程度不同的各种自然灾害。 一、涝 灾 涝灾是危害我场农业生产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建场31年中,发生涝灾有 18年,累计受灾面积65.95万亩。其中最严重的1969年涝...
第六节 自然资源
第六节 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土地,是农场赖以生存和生产经营之本。保护现有耕地,开发荒原扩大耕地面积是农场发展的唯一途径。场区除部分草原可开发外,主要是两河谷地经过开发、治理改造,可成为良好耕地,到本世纪末可开发扩大耕地5万多亩,由现有耕地18万亩增加到24万亩。 二、水利资源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二篇 种植业第一章 农业第一节 机构沿革 1955年4 月,成立生产科,科长程海楼。1956年成立农机室由农技师汪福林负责。1957年由农技师陈恩博负责。1958年设场长办公室下设生产组,负责人陈思博。1959—1967年设生产科,科长先后有张祥、肖怀义、王维环、关世英。1968—...
第二节 农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农业发展概况 早在清朝即设井屯开发垦植,定名正红旗三一十六井子,至今仍沿袭此地名。日本侵华时期,强行将农民驱逐出境,掠夺民田,建立开拓团垦种,至今仍留有日建井楼、房基及荒废路基为证。解放后海伦县大队曾在此耕种1.2万亩熟地。 1954年,省公安厅劳改局勘测大队测定了六井子以东24万亩...
第三节 作物栽培
第三节 作物栽培 一、小 麦 小麦是海伦农场主要栽培作物。建场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种植面积均占粮豆种植面积的50%以上。 1955年,小麦实播面积10 899亩,播在熟耕地上。用马拉12行播种机,播后镇压两遍。全部用人力收割、运输,在场院码垛,脱谷机脱粒。1956年至1960年,开始...
«
1
2
...
15405
15406
15407
15408
15409
15410
15411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