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六节 林业科研
第六节 林业科研 一、无性系种子园 1973年,场中心苗圃在乌伊岭优选6株落叶松进行采集接穗。回场后与自育的二年生落叶松进行嫁接,使树体遗变成优质种子树,保持了接穗优良的遗传特性。树体侧枝呈扇型,伸展面积大,果台枝多,而且又较矮化。经省有关专家鉴定,这种树可提前8—10年结果。这些种子树已...
第七节 林政管理与护林防火
第七节 林政管理与护林防火 建场初期林政与森防工作自上而下重视,滥砍乱伐现象屡出,毁林行为十分严重。1977年3 月14日,海伦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决定:在海伦农场以东地区约七百多平方公里范围成立护林防火联防区指挥部。总指挥由海伦农场副场长单清林担任,副总指挥9 名,有农场4 名,友邻单位通...
第一节 建置沿革
第三篇 农机第一章 农机发展概况第一节 建置沿革 1955年,开荒大队,大队长王凤山;1956—1957年,农机室,负责人孙凤俭、陈忠悌,技术员段德成、薛景春;1958—1967年,生产科,机务工程师王维环负责,技术员段德成、薛景春、楚进生;1968—1970年,生产组,由技术员张万清、...
第二节 各时期的农机发展
第二节 各时期的农机发展 1955年建场开荒时期,3月28日先期来场3台C—80拖拉机。5月1日,组建单位北安劳改分局拖拉机站全部农机具和人员,经铁路运输到场。先后进场C—80拖拉机11台,SL—50/55拖拉机20台,万国拖拉机2台,万能拖拉机 1台;康拜因有C—4:3台、AC—400:7...
第三节 农机作业标准化
第三节 农机作业标准化 农机作业标准受制于机车、农机具技术状态标准。而建场初期投入使用的机车,农机具全是系统内开荒建点统一调配的进口机车和农机具,因当时缺少部件,农业机械根本达不到技术状态要求的标准。因此,多年来虽然农机作业项目逐年增多,农机队伍的熟练技术操作水平不断提高,也没有制定出农机各...
第一节 管理体制
第二章 农机管理第一节 管理体制 1955—1956年初,建场开荒,由开荒大队统一管理,下设四个机耕队。大队长王凤山由北安拖拉机站按其原管理方法管理。 1956—1957年,成立农机室,负责人孙凤俭,陈忠祥,配技术员2名,段德成、薛景春,主抓全场机务工作。当时是5个分场,10个生产队。分...
第二节 管理制度
第二节 管理制度 1958年始,由机务工程师王维环主管全场机务工作以来,又配了具有多年机务管理经验的技术员段德成、薛景春、楚进生,逐步改进和提高机务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了机务管理制度。对全场机动车、农机具的配备、维修、调动,实行统一编号,统一管理。按车型车号分别建立了档案、台帐,使机务管理逐步...
第三节 农机保养
第三节 农机保养 1956—1962年,农机保养分一、二、三、四号保养制。一、二号保养由车组自行进行,三号以上保养必须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 1963—1967年,实行两级管理,建立了农机保养要在机务队长或技术员参与下进行,实行了“以防为主”,“双班保养”制度。车组人员按机车部位,明确分工...
第四节 农机修理
第四节 农机修理 1955年建场时建立了农机修配厂,位于十三井子,有砖木结构厂房一幢200平方米,发电厂一幢70平方米。设备有100马车发电机一组,11lC车床2台,8尺皮带车床1台,E—32立式钻床1台,交流电焊机1台。有修理工11人。9月份设备安装,11月正式发电,12月正式投入冬检。检...
第五节 标准化管理与建设
第五节 标准化管理与建设 1972年颁发《机务管理暂行规定》后,为实现农机标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1975 年制订了《田间作业标准化方案》,经过试点,不断改进、完善,于1976年全面实施,每年定期召开各类定标会,检查发现典型及时召开现场会。农机管理标准化的发展,推动了农机事业的发展,农机...
第一节 制造
第三章 农机革新第一节 制造 1955年,由农机科技术工人徐国志、技术员刘德春,利用旧水桶、旧炉筒、旧灯线及废料堆中找出废件为原料,自行设计制造充磁器成功。解决了SI—50/55拖拉机长期电压不足,车灯不亮,不能夜班作业的难题。 1958年,修理厂自制弹簧锤2台,4尺皮带车床4台,6尺...
第二节 改装
第二节 改装 一、1959年,修理厂干部、工人、技术员组成三结合革新小组。将SI—50/55拖拉机行走改制成MT—54拖拉机行走。解决了原行走经常掉轨,影响正常作业问题。 二、播种、施肥机具的革新 1960年,一是在中耕机上播种箱、开沟器、小铧带培土板,进行大豆随播随起垄。二是在中耕机上...
第一节 建场初期的农机队伍
第四章 农机队伍第一节 建场初期的农机队伍 1955年建场时期的机务工人,是来自北安拖拉机站,他们有丰富的机耕作业经验,虽大部分是三级以上的技术等级,但他们具有不畏艰难,技术熟练,无论在任何艰苦条件下能完成任务的拼搏精神,农场机务工作的发展,就是靠以他们为骨干的传、帮、带而发展的。19...
第二节 技术培训
第二节 技术培训 1959年,省公安厅劳改局农业机械学校在海伦农场正式成立。劳改系统开始有计划地分批分期培训农机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在其影响下,每年除选送学员送机校学习外,每年冬季都分别组织车长、驾驶员、学员培训班。集中总场,为期一个月,由机务工程师、技术员授课,统一印发教材,实行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农机队伍技术情况
第三节 农机队伍技术情况 1956年从密山调来机务工程师1 名,技术员2 名。1963年,有工程师1 名,10级技术员1名,11级技术员1 名,12级技术员1 名。从1960—1967年,先后分配来场本科农机大学毕业生5 名。其中系统内调出2 名,反籍3 名;分配来场农机中专毕业生8 名...
«
1
2
...
15407
15408
15409
15410
15411
15412
15413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