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四节 种子
第四节 种子 海伦农场在1972年以前,没有对种子进行繁育,不引进,不选择鉴定。选种方法:小麦筛选,大豆除风选外进行人工精选,高粱、谷子、玉米多年来实行田间人工穗选。1972年以后,场领导认识到种子的杂、乱、多是造成总产不稳,单产不高重要因素,决心改变现有种子状态,成立了良种队(后改为试...
第五节 肥料
第五节 肥料 1955—1964年建场初期的10年中农田施肥以农家肥、厩肥、土肥为主。 1965 —1977年,国产化肥计划供应,施用化肥的科学技术和经验不断传人农场,开始仅用化肥混放土肥一起制成颗粒肥,用于小麦、大豆,一直延用到1977年。1978年国产肥大量供应,进口化肥也多种类敞开...
第六节 耕作
第六节 耕作 1970年以前,由于作物品种繁多,比例多变,没有按场区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确定较合理的轮作制和科学的耕作制度。 1970年以后,总结出“麦不连三、豆不重、迎”小麦、大豆两大作物基本稳定的经验,初步实行了作物对比轮作制。7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80年代,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第七节 土壤改良
第七节 土壤改良 场区是扎音河、通肯河分水岭丘陵地。土壤分类及所占比例是:黑土占总面积67%,占耕地面积的63.3%;草甸土占总面积22%,占耕地面积的15.4%;沼泽土占总面积11.3%,占耕地面积1.3%。虽然全场耕地均属宜农良好土壤,但连年耕种,土壤养分输出大于输入,肥力下降,不进行土...
第八节 植保
第八节 植保 建场初期,受广种薄收思想影响,对植保工作不重视。从60年代中期开始,不断总结总产不稳,单产不高的原因,认识到植保工作的重要性,各生产队配备专职农业技术员,把植保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1972年建立了试验站,把植保列为主要课题,进行研讨、试验、预测、示范。生产科配备了专职植保工作...
第九节 农业科研
第九节 农业科研 1956年,在生产科具有大专水平、又有农业科技实践经验的技术员陈乃康提议,并主抓小区试验,选派农业技术员奚志鹏具体负责,配备10名犯人,进行小区试验,同时每年对全场各类作物种子进行发芽试验。同年12月5日抽到 25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在思想和劳动改造方面表现好的犯人,在...
第一节 建场初期的水利建设
第二章 农田水利第一节 建场初期的水利建设 1957年,农场对通肯河谷荒原及引灌工程进行了勘测设计,集中三力大搞水利大会战,成立了指挥部,场长杨彦任总指挥。由近500 名干警监领2 000 多名犯人,投入20多台机车,200多匹役马,昼夜奋战。大干一冬春于1958年3 月,完成了引...
第二节 省农场局绥化分局时期
第二节 省农场局绥化分局时期 农场在总结农业生产长期产量不高,单产不稳,连年经营亏损教训中,深刻认识到,不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不治理好为患多年的水涝灾害,就不能解决问题。为此,于1973年12月,成立了农田基本建设队(简称农建队),配备了专业技术干部和工人共362名,购置了配套的机具设备。从此...
第三节 省农场总局绥化管理局时期
第三节 省农场总局绥化管理局时期 这一时期,是各级领导决心大,行动快,发动群众面广,投人人力、财力、物力最多,效果最显著的农田水利建设时期。1976年,责成具有农田水利建设经验的任祥福科长具体负责,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全面勘测、设计,有计划地分期进行工程建设。 1976年,在农业学大寨高潮...
第四节 引通工程
第四节 引通工程 1979—1981年,设计规划,以自流引用通肯河水,采用渠库相连的供水方式。 引通工程设计灌溉面积10.8万亩。其中自流灌溉5 万亩。在自流灌区内有水田0.61万亩。经上报总局审核批准,并将引通工程设计中的自流灌5 万亩,列为总局的重点项目,工程投资214 万元(详见...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三章 林木与果树第一节 机构沿革 1958年,初建果园,由生产科领导,技术员白俊松负责。 1960—1967年,生产科设林业技术员,由东北林学院毕业分配来场的孙广文负责。 1968年,建立中心苗圃,队长刘广才,技术员刘洪山,负责全场林业生产。 1975年8月,组建林管站、党支部书...
第二节 林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林业发展概况 场区地处小兴安岭西南边缘余脉,场区东部界内有自然林约0.9万亩,建场初期只顾开荒生产,对林权、林管无人过问,被海伦县辖两个林场经营,场区内尚有少数人工林,是日伪时期营造的,树种有水曲柳、杨树、榆树,因无人管理,相继遭病害而死亡。 1958年,毛主席号召“绿化祖国,...
第三节 果树
第三节 果树 1958年,在八队、六队建果园两处,面积141亩;到1961年发展到8处,果园面积达2 045亩。果树品种三类俱全;仁果类有海棠、花红、大秋、黄太平、大小苹果;核果类有李子、杏、樱桃;浆果类0有草莓、树莓、灯笼果等。从1960年开花结果时起,产果量近万斤。由于各级领导对果树生产...
第四节 苗圃
第四节 苗圃 1960年,分别在7 个分场建立了苗圃,当年植育树种300 斤,扬播育苗272 亩,各分场配3 —5 名工人管理,因缺乏经验而夭折。1968年建立中心苗圃,设在三井子地区,场部东紧靠公路,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有水源,有各种育成林 5 779亩,苗圃生产面积489 亩。其中:...
第五节 育新林场
第五节 育新林场 建于1975年,当时是林管站第一营林所,1978年改为林业队,1980年定名育新林场。位于场区东部边界,距场部19公里。东至县辖通肯河林场,越红光农场四队,南至扎音河北岸,西接九队、越十一队、十二队,西北至扎音河,北达七队边界至通肯河南岸。总跨越面积96.5平方公里,占地面...
«
1
2
...
15406
15407
15408
15409
15410
15411
15412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