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四节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第四节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评定技术职称 1980年,停止了多年的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又重新开始了,农场根据国务院(1979)第279号文件精神及管局(1980)75号文件精神,晋升了工程师技术职称的33人,经场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审核评议套改技术员95人,套改助理工程师和相当助理工程师技术职称的28人。...
第五节 科技人员培训
第五节 科技人员培训农场很重视科技人员的培训工作。把科技人员送往大专院校或中等专业学校培训深造,特别是1980年后,这种培训工作得到加强;杨玉安、张申良坚持学习日语、英语5年,经国家考试合格、录取,分别赴日本、美国学习深造,是农场首批出国进修的科技人员。 据统计,各专业送往大专院校及中专学校进修...
第六节 科学技术成果
第六节 科学技术成果1980年,高景福开始进行育成东北细毛羊新品种的试验,经过4年引进纯种考力代改良,从产毛量、个体重、毛长、屠宰率、体型及外貌等方面均获得东北半细毛羊的理想型标准,产毛量比改良前提高了12.5%,成为东北半细毛羊的育种协作点,荣获总局、管局科技奖。 1983年,兰永千针对小黑杨...
第一节 收支
第七编 社会第一章 家庭生话第一节 收支农场从1982年至1984年,用抽样办法,对8个单位,40户家庭,207人进行家庭收支情况调查,这8个单位是3、4、 9、11、21、37队、综合厂。调查的情况反映如下: 一、1984年人均纯收入为334.60元,1983年为305.10元,1982年...
第二节 饮食
第二节 饮食建场初期,设备简陋,生活艰苦,主食是玉米子饭,玉米面窝头,发糕等,每周可用面食改善一次生活,过年过节用白面包饺子。粮食加工靠石碾、石磨碾米磨面,或到绥滨县去拉运,交通不便时,用人去绥滨扛运面粉。副食主要是莱汤、咸菜、黄豆、野菜等。过年过节可吃到猪肉、牛肉、豆油极少。个别时候,个别人可吃...
第三节 服装
第三节 服装50年代,农场职工多为农村出身,衣着单调朴素,冬季多穿黑布做的便服棉袄棉裤,头戴狗皮帽子,少数戴狐狸皮帽子或貉皮帽子,脚穿棉胶鞋,棉布鞋,少数穿毡疙瘩、乌拉,妇女冬季服装和男子无明显区别。夏季穿白色棉布衬衣,戴蓝色解放帽,妇女衬衣带些花或格等图案,戴单帽或系头巾,春秋多穿夹袄或绒衣,脚...
第四节 居住
第四节 居住建场初期,为了扎根落脚,防寒越冬,遮风避雨,农场干部职工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挖地抢子,搭马架子,盖草窝棚。室内只有简单锅灶、土炕。集体宿舍上下铺,住房简陋原始,阴暗潮湿,低矮拥挤,场长办公室也是马架子。 1953年,场部迁至现24队,住房条件有所改善,家属房为土草房,墙是泥插墙、土坯...
第五节 家俱
第五节 家俱50年代,住房简陋,家具简单,多数家庭用自制木箱或包装箱,表面糊花纸,装些衣服。吃饭有小炕桌,小板凳,简单厨具,存放碗筷,有块面板,一付水桶,一条扁担,室内一般挂块镜子,下面横块长板,用布遮住,板子下面放些杂物,上面摆个小闹钟、牙具等。少数家庭有帆布箱和牛皮箱。 60年代中,多数家庭...
第六节 水电燃料
第六节 水电燃料水:建场初期至60年代,职工生活用水是取至室外水井,几十户用一眼大水井,井壁用原木板做成六角型“井道木”,层层叠起,井深8—10米左右,用木板做成井台,井口成四方型,井台上架起“轱辘把”,系一条井绳或铁链吊一水桶取水,冬季井台井口结冰,表面溜滑,取水困难而危险;春季大风把枯枝乱叶刮...
第七节 福利
第七节 福利50年代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职工收入除工资收入外,每年入冬后,每个职工发给37元取暖费;1968年8月1日开始,按当时人口每人发给口粮补贴5角,生不增死不减,1958年以前,按工资的10%发给边境补助费,后被取消;70年代初,为照顾女知识青年的福利,每个女职工每月发给5角卫生费。19...
第一节 方言
第二章 风俗习惯第一节 方言农场人口来自五湖四海,20多省市,各地语言各异。较多的方言有黑龙江话、辽宁话、四川话、山东话、上海话、北京话等。同一省市不同区县口音也不同,通过口音一般是可辨别籍贯,可谓南腔北调。但在共同交谈中,多趋近普通话,能够达到语言互通,只是口音不同,尤其是同省市的“老乡”交谈...
第二节 婚姻
第二节 婚姻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农场青年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加上当时艰苦朴素的社会风气,以及传统习惯的影响,男女青年一般不采取公开谈情说爱的恋爱方式,多数通过领导和亲友介绍对象的方式,互相了解对方的家庭、工作、身体、人品等情况,或是在共同的工作和劳动中互相认识,再通过介绍人进一步了解情况和询问对...
第三节 丧葬
第三节 丧葬从建场到现在,农场死了人多数实行土葬。公墓在场部西郊称“西山包”,死者绝大多数埋葬在这里,也有少数死者埋葬在他处,极少数送到绥滨县火葬场火葬。 “西山包”光秃少树,坟墓拥挤凌乱。多数墓前树一木牌或水泥碑、石碑等,上写死者姓名、年龄、籍贯。清明有上坟填土扫墓的习惯。 丧葬仪式一般...
第四节 节日
第四节 节日农场每年大约庆祝和纪念十几个节日,分农历节和公历节,农历节包括:“二十三”小年、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公历节包括: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五、十二护士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九九”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等。...
第一节 新风录
第三章 社会新风第一节 新风录绥滨农场在多次开展学英雄树新风,特别是近几年在开展两个文明建设,“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活动中,涌现了大量的先进人物和好人好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农场的社会新风貌,现择录部分事例记载如下: 14队6对青年举行集体婚礼 1984年7月14日上午,绥滨农场第14生产...
«
1
2
...
6831
6832
6833
6834
6835
6836
6837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