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农场工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萌芽期(1958年一1962年)。这个时期的工业主要是磨面、榨油和简单的农机具维修。加工面粉用小钢磨,榨油是手工操作,工人的体力劳动十分繁重,而生产的大多是含麸皮的全价面粉和没有精炼过的豆油。由于生产效率低,产品供不应求,职工有时还得吃扒皮的...
第三节 砖瓦生产
第三节 砖瓦生产1964年以前,农场所需砖瓦,主要由基建队生产。1965年正式建立砖瓦厂。有的生产队自建了小砖窑。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1968年,建24门轮窑。小砖窑也遍地开花,各生产队的食堂、宿舍冬季取暖时兼烧砖。1969年8月,砖厂35型制砖机投产,年产红砖500万块。自己改装的制瓦机,也同时投...
第四节 粮油加工
第四节 粮油加工一、磨面 1959年至1962年,分场时期用立式小钢磨和石磨生产面粉。1963年3月两个分场合并后,在原八分场修配厂厂房安装了800型的小型制面机,1964年春投产,日处理小麦30吨。全场职工家属第一次吃上了扒皮去麸的面粉。1974年筹建面粉厂,1976年11月投产,生产过程全部自...
第五节 木制品生产
第五节 木制品生产1963年10月建立木材厂,从事木制品生产。制材用的是大、小圆盘锯。1972年分别安装了1、2、3号带锯,每日可锯原木40—50立方米。木工车间设备齐全,加工产品用机械操作。 主要产品是:房架、门窗、马牛车车盘、手推车车盘以及家具、锅盖、面板等。部分木制品销售省内外。
第六节 白酒生产
第六节 白酒生产1969年在果树队设酒房,在队内抽出20多名职工从事白酒生产。1976年4月,酒房划归13队。1980年11月,又从13队分离出来独立建厂。最初白酒生产用的是“黄曲”,1982年改用U维48曲菌,出酒率增加了20%左右。日产白酒1.5吨。所产白酒大都瓶装,牌名“北大荒”,销售全国各地...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五章 农机第一节 机构沿革建场初期,分场设机务副场长和机务助理管理农机工作。1963年设机务科,陈金山、王洪儒先后任科长,1969年设生产股,机务负责人白凤秋。1975年3月成立农机办公室。1977年3月成立农机科,白凤秋、周祥久、朱萍、武玉纯先后任科长。1984年3月,撤销衣机科设机总办,主任阎...
第二节 农业机械
第二节 农业机械1957年3月10日,从宝泉岭农场各分场抽调20余名拖拉机手,由楼珍带队至富锦县和七星农场等地接来苏联产C—80大型履带式拖拉机3台,东德产KS—07和KS一30中型履带式拖拉机11台。又从宝泉岭各分场抽调了五铧犁、3.4轻耙、2.2重耙、播种机等农具。1958年11月,国家给调拨的...
第三节 机务队伍
第三节 机务队伍建场初期机务人员是从宝泉岭农场先后抽调来的,共50人。其中包车组长12名,驾驶员12名,联合收割机手8名,助手及学员17名,机务干部1名。这些人员后来都成了机务队伍中的生产能手和培养机务人员的骨干。1958年后,转业官兵和山东支边青年逐渐成为机务队伍中的主力。1962年,农机专业的大...
第四节 农机具革新与改装
第四节 农机具革新与改装建场初期,农业机械多数是由国外进口。其中,苏联的农机具都是用于平翻平播的,故农场在农业技术措施和机械耕作方法上也是苏联的一套程序。为不断提高机务管理水平和解决机耕作业中出现的新问题,农场加强了农机具的革新与改装工作。主要项目有: 1.用2.2重耙加装播种部件,将24行播种机...
第五节 农机修理与保养
第五节 农机修理与保养1958年,农机具基本属新产品,技术状态完好,加之使用精心,修理业务量小。在修理设备上只有一爿烘炉,只能打个拉筋、拉环和做些电焊修理工作。1959年分场建立修理所,负责拖拉机小修。但修理所条件差,车间温度不到10℃,无拆装工具和吊车,都是人工扛或搭木头三角架装卸发动机。大修送萝...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六章 水利第一节 机构沿革1958年至1962年,水利建设由基建助理员负责。1963年设工业交通基建科管理水利,万国柱任科长。1969年水利工作由团计划股兼管。高学森、宋殿斌先后任股长。1974年3月成立农田基本建设办公室,王宪法、马登云先后任主任。1980年设水利科,耿玉凡任科长。1984年4月...
第二节 水利工程
第二节 水利工程一、防涝:1959年秋为了防涝,九分场的干部职工在12队的东南,开挖了第一条排水渠,名为“五九河”。以后又在14队南,兴修了松排一千、二干。1965年经农垦总局设计院勘测规划后,按农场经营范围和排水去向,划分了向阳、敖来河和莲花泡三个涝区工程。 1.向阳涝区:位于场区的东北部,包括...
第三节 洪涝灾害
第三节 洪涝灾害建场以来,洪涝灾害不断发生。1960年8月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大的洪水,漫延到13队许家馆子一带(高程为67.50米)。至3队水深1米多,人们只好用小船作交通工具,庄稼尽被洪水吞没。 1973年春,发生了历史上少见的重涝,全场耕地明水面积达6.4万亩。为了抢播小麦,采取了崩坑渗水,水泵...
第四节 土地与地界
第四节 土地与地界本区土地总面积594平方公里,折合89.1万亩。其中在萝北县境内78.7万亩;绥滨县境内10.4万亩。 场区边界多次变动,边沿生产队与相邻社队曾发生一些地界纠纷。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干预下,遵照国家有关土地的政策法令,本着互谅互让、有利于团结、有利于生产建设的原则,先后与四邻达成边界...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七章 房屋建筑第一节 机构沿革1958年,八分场由副场长董乾山分管基本建设,下设工副业大队,副队长范廷贵,副支部书记王美一。九分场由副书记万国柱负责基本建设工作,下设基建队,由王希清负责。 1963年,两场合并,成立工交基建科。万国柱、马登云任正副科长。 1969年,团设营房股,管理基本建设。...
«
1
2
...
6868
6869
6870
6871
6872
6873
6874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