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职工增加,规模扩大
第二节 职工增加,规模扩大一、山东移民和支边青年来场 1959年6月30日至1960年9月1日,山东梁山、齐河、德州、日照、平原、沂水、沂南等县先后有四批移民和支边青年327户,1716人来场。其中有206名青年曾参加过北京十大建筑劳动。支边青年有参加北大荒建设的热情,但由于农场初建,条件十分艰苦...
第三节 艰苦创业
第三节 艰苦创业一、抢盖住房 进点时,大家都住在临时搭盖的马架子和地窨里,这种简易的窝棚,给垦荒战士以栖身之处,为开发荒原立了大功。但窝棚毕竟过于简陋,室内潮湿发霉,一些同志身上长了疥疱和起了疙瘩,每当风狂雨暴,有的屋顶竟被风卷走。这样的住处,更不能防寒越冬。 在不影响生产情况下,为了抢盖一些正...
第四节 政治文化生活
第四节 政治文化生活一、政治活动 转业官兵在部队经过多年的培养教育,有一定的觉悟和组织纪律性。转战北大荒后,他们发扬了部队的光荣传统,把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带到农场。做到官兵一致,上下团结,不搞特殊,同甘共苦,共战荒原。 在这个期间,分场除了组织学习毛泽东选集外,还开展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教育...
第五节 硕果
第五节 硕果一、人均打粮四万斤 1958年,当转业官兵踏上北国这块地图上找不到名称的土地时,到处是茫茫的野草牙口星罗棋布的沼泽。时仅两年,广大的创业者靠一双勤劳的手,不仅开垦出大片良田,建立了自己的粮油加工厂、机械修配厂、酱菜厂、糕点厂、商店、银行、邮局、医务所、小学校、托儿所……,而且在建场的第...
第一节 军川农场成立
第二章 东北农垦总局时期(1963年——1968年)第一节 军川农场成立一、两场合并 1963年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中,原萝北八分场更名为东风农场,原萝北九分场更名为军川农场。1963年3月,东北农垦总局决定,将东风农场、军川农场合并,命名为军川农场,机关设在原九分场场部。...
第二节 改善经营管理
第二节 改善经营管理一、实行“保定奖” 为了进一步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根据“东总”颁布的“保定奖、阶段作业奖、节约奖”等有关规定,1963年,农场实行“三包一奖、四固定”和“保、定、奖”管理办法。“三包”是包成本、包任务、包质量;一奖是年终超产奖励;四固定是定人员、定机械、定地号、定班次定额。“...
第三节 加强农业技术措施
第三节 加强农业技术措施一、繁育良种 1964年以前,生产所用的种子主要靠外购,或者以粮代种,产量低,质量差。军川农场成立后,科学种田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首先抓了种子工作。贯彻“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的“四自一辅”种子工作方针。农场成立了良种站,负责全场种子繁育、选配、试验工作。做到...
第四节 注重思想建设
第四节 注重思想建设一、抓班子革命化 1963年,新的班子组建以后,认真抓了机关革命化和班子革命化。开展了“三个面向”和“三个服务”。即机关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和为生产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农场领导和机关干部深入生产队,坚持调查研究,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生活上不搞特殊...
第五节 发展文教卫生事业
第五节 发展文教卫生事业军川农场成立后,职工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发展。1963年,农场有两部电影机,除每周在场部放映外,经常下队巡回放映,各个土产队每月能看2—3场电影。农场成立了业余京剧团,实行自负盈亏,演出的节目多是传统历史剧目。同时还排演了部分配合形势的短小精悍的小节目。 1964年冬天,全场...
第六节 军川事件
第六节 军川事件一、社教工作团进点 1966年10月5日,东北农垦总局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军川农场分团进点,全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运动以《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23条为指针,进行“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社教工作团进点后,对全场各级干部进行排队划类(共四类...
第七节 “红卫兵”运动
第七节 “红卫兵”运动1966年9月,农业中学下队参加劳动的师生返校后,成立“红卫兵独立营”,下设三个连(中学两个连、附小一个连)。中共中央《关于组织各地革命师生来京参观革命运动的通知》下达后,付文德等5名学生代表被推选赴京。随后串联风起,许多学生和一些教师效法外地,自行组成长征队,打着大旗徒步长征...
第八节 两派斗争
第八节 两派斗争一、两大派的形成 1967年2月12日,“粉碎白色恐怖批判大会”后,各单位纷纷成立“造反团”、“战斗队”,矛头指向“反革命集团”案的制造者和参与施刑者。 3月中旬,由机关“燎原造反团”控制的场广播站被中学“红色先锋造反团”夺去,“燎原造反团”受到冲击解体。后重新组合,改称“新燎原...
第九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生产
第九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生产1967年,农场各级党的组织瘫痪,行政指挥系统失灵,党的各级干部普遍受到批判和斗争。但在混乱情况下,由于当年气候条件好,原来的生产基础好,耕地正是开荒建场后最有肥力的时期,再加上两派竞争,争抓“大方向”,因此生产持续发展,粮食产量创建场以来的最高水平。亩产达到307斤...
第一节 管理体制大变动
第三章 生产建设兵团时期(1969年——1977年2月)第一节 管理体制大变动一、成立11团 1968年6月18日,经毛泽东主席批示,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批准省革委和省军区《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报告》,将东北农垦总局改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纳入解放军序列。在《...
第二节 否定原农场,废除有效制度
第二节 否定原农场,废除有效制度11团组建后,对原农场称“旧农场”。把农场的经验称为“黑货”,批判关于改革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制度的“五条”、“十六条”。对农场已经建立而又行之有效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如定额管理、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等一概予以废除。农场在改革中刚兴起的两结合工资制也被砸烂,实行月薪...
«
1
2
...
6865
6866
6867
6868
6869
6870
6871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