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节 作物比例、种植面积及产量
第三节 作物比例、种植面积及产量作物比例: 由1973年到1985年作物比例变化不大,小麦一般在50—55%, 1976年到1980年较低在41—47%。大豆一般在30—35%,1982年— 1985年有所上升至37—40%。玉米:1970年—1975年间在10%以下, 1976年—1980年提...
第四节 主要技术措施
第四节 主要技术措施 一、耕作措施 汤原农场的耕地白浆土面积大,坚持“以深松为基础,少耕为原则,培肥地力为核心。实行“平翻深松,耙茬深松,搅麦茬,原垄卡相结合,垄平结合,用养结合”的深松少耕法,是持续增产的有效措施。坚持正规化的近三区:“麦—杂—豆”,远三区:“麦—麦—豆”轮作制,使麦不连三,...
第五节 土壤及土壤肥力
第五节 土壤及土壤肥力一、土壤:汤原农场土地为漫岗丘陵地。据1983年土壤调查,耕地 70%为草甸白浆土,有机质含量低,物化性能差,土地坚实,怕旱又怕涝;30%靠山区的宗壤草甸土,土地肥沃,且物化性状好,但其零星分散,地块小不适于机械耕作。 二、土壤肥力:经过多年的耕种,为使土壤肥力不减,采取用...
第六节 自然灾害
第六节 自然灾害我场因地处松花江畔,背靠小兴安岭,受森林、河流及地形影响,小区气候变化较大,自然灾害不断发生,旱、涝、风、雹等自然灾害对作物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一、风灾:历年大风均出现在四、五月份,风力一般为5—7级,最大达8—9级,多为西南风,在大风天气里漫天尘土飞扬、地面水份蒸发量大,对作物...
第七节 气 象
第七节 气 象我场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冬夏差异很大,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而炎热。年平均气温为2.8℃。高气温出现在七、八月份,平均在20—22℃,最热月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2.3℃,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在32℃以上,最高曾达38.3℃。最冷月一月份平均气温为零下19.9℃。极端...
第八节 良种繁育
第八节 良种繁育1972年成立科学实验站,负责全场的优良品种繁育工作。随着国家育种事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更换农作物用种,不断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使生产用种的种质、品质和数量,都有很大的改善,已基本扭转了“品种向上要,良种靠外调”的局面。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科学实验站不仅负责引进试...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二章 农 机第一节 机构沿革兵团时期,农机管理与农业生产合署办公,隶属团司令部,至1975年,成立机务科,逐步使农机管理纳入正规。队设农机副队长,主管农机工作。场有修配厂,队有修理间,一般维修,保养不出队,大修进场修配厂。
第二节 农机管理与技术培训
第二章 农机第二节 农机管理与技术培训农场初期机械很少,只有5台东方红—75拖拉机,1台铁牛—55,1台牵引GT—4.9谷物联合收割机。机务人员共计26人,大部分是新配上的城市下乡知识青年。在四连成立联合机械队,负责当时数量不多的耕作任务。1971年购进大批农业机械,有链轨式拖拉机41台,轮式拖...
第三节 实行生产责任制,加强机务管理
第三节 实行生产责任制,加强机务管理1982年后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机械承包到组。承包组对机械有使用、调配、保养权,经营成果与个人利益挂钩,从而加强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1985年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后,农机具全部折价转让给家庭农场,开始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管理体制。开始,机务管理有...
第四节 农机使用及更新
第四节 农机使用及更新为提高工效,延长机械使用寿命,降低消耗,改善劳动条件,大胆创新,原牵引五铧犁改液压牵引和液压悬挂犁;操作方便,减轻劳动强度。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机具也相应改造,适应农事的需要, 1976年为解决施有机肥和过石制成的颗粒肥,改装了24行和48行播种机为推运式和大播轮式两种临...
第五节 农机修造
第五节 农机修造1970年组建时,成立了只修军械的修配所,以后,根据生产需要逐步过度到农机修理所。1972年由.修理所改称修配所,当时有厂长一人,党支部书记一人,职工40余人,其中有十余名修理工。技术水平低,设备简陋,只有两台C—620、C—6.5普通车床,两台摇臂钻床,一台牛头刨,一台气门修磨机...
第六节 农机管理
第六节 农机管理组建初期,因机务人员紧缺,只好采取短期培训,有的甚至未经培训就上车操作,不懂机械性能,不会使用和保养,也有的没干过几天就独立作业。出了故障不能排除,致使损坏机体,造成捣缸、断轴,烧瓦等重大事故。据统计:1971年至1976年平均每年发生重大机械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35起。1977年以...
章下序
第三章 水利章下序汤原农场北面靠山,南临松花江,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南呈波状起伏,岗洼相间。场区境内有格节河、黑金河、甜水河、香兰河由西北平行而下向东南注入松花江。河道弯曲,支叉纵横,汛期泛滥,严重危害农场的耕地、庄稼。文革以前,曾兴建一些水利设施但并未根治,仍为祸患。兵团时期,未设水利机构。...
第一节 防洪排涝
第一节 防洪排涝场区东部的格节河为第一大河,发源于小兴安岭鹤立山南麓,流经 8队、9队,自西北向东南流入松花江。全长61公里,流域面积达443平方公里。河道弯曲(上中游弯曲系数为1.6,下游为2),水流急湍,河道上游比降1/500,下游为1/1200。河道分流多,洪水期跑流多。九队河段右岸陡坡,左...
第二节 灌溉工程
第二节 灌溉工程我场水利资源相当丰富,条件优越,尤以十队、九队、三队,地势较为平坦,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最易实现水利化,发展水稻生产。1958年秋冬原农场在九队兴建南强子沟东灌区,控制水面750亩,1966年兴建十队松花江边抽水站,控制水面2100亩。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场在十队修建灌站一处...
«
1
2
...
7011
7012
7013
7014
7015
7016
7017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