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五节 技术培训
第五节 技术培训 一、学生培训 1985年全市共有二所学校,即市技工学校,矿务局技工学校。 1973年矿务局技工校建校招生。1979年实行“四校合一”(局师范校、局技工校、职工中专、七、二一大学)。1983年技工校与师范校独立成校,成立矿务局技工学校。1980年市技工学校开始建校并招生。198...
第六节 安全监察
第六节 安全监察 一、安监机构 1960年7月,矿务局成立安全检查组,10名工作人员,1961年安全检查组改称安全检查科,设在局生产处,7名工作人员。1962年5月,安检科工作人员增加到11名。新建矿、新兴矿、桃山矿、建设公司分别建立了由局安检科直接领导的安全监督检查站。人员12名。1967年,...
第一节 干部管理
第二章 人事第一节 干部管理 1973年以前,干部管理、调配、调整、晋升以及工资等均由各级党组织负责,实行分级管理。 1973年4月,组建市人事局,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对全市政府部门的行政科级以下干部实施管理。市人事局内设干部组、工资组、监察组。1974年成立市编制委员会,对全市的机构、编制进行统一...
第二节 干部来源
第二节 干部来源 国家干部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接收分配国家计划内的大、中专毕业生,二是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三是以工代干转为正式干部;四是在社会上吸收录用干部。 一、接收分配大、中专毕业生 由于建市晚,历年国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相对较少,1981年之后逐年增加。 1981——19...
第三节 工资福利
第三节 工资福利 建国以来直到1956年,进行了工资改革,普遍实行了职务等级工资制,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1985年的工资改革。 1985年对全市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原则是使工作人员的工资同本人肩负的责任相适应,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工资由基本工资、职务...
第四节 机构编制
第四节 机构编制 1974年建立七台河市编制委员会,当时的编制是按县级核定的。1983年机构改革以后,省对全市的编制进行了重新核定,全市定编1391名,其中:行政机关1010人,事业单位281人,企业100人。1984年编制增加到1837名。其中:行政1297人,事业430人,企业110人。198...
第一节 社会救济
第三章 民政第一节 社会救济 自然灾害救济。1962年七台河遭到水灾。受灾农田3.4万亩,灾民18453人,冲倒房屋285间,冲走粮食4.7万斤,冲毁桥涵15座,因灾死亡6人。灾后,国家下拨口粮180万斤,救济款25万元。 1965年遭受旱灾、虫灾,受灾农田5.7万亩,其中绝产2.7万亩,粮食减...
第二节 社会福利
第二节 社会福利 聋哑学校。1975年在民政部门扶持下,由教育部门主办,创建了我市唯一的1所聋哑学校。1983年民政部门拨款1500元为学校购买两台缝纫机和一些木工用具。1982年民政局接收12名毕业生,分配到民政工业公司工作。到1985年,学校有教职员工11名、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5名。 社...
第三节 优抚
第三节 优抚 死亡抚恤。国家对现役军人、(无军籍的军工)人民警察、和参战民兵、民工牺牲、病故后,凭生前所在县(团)级以上单位填发的证明,按规定发给家属一次性抚恤金。1950年发给抚恤粮,1952年以后改为抚恤金。抚恤标准随国家经济形势好转不断提高。每逢年节都进行走访、慰问和召开座谈会,帮助烈士家属...
第四节 接收安置
第四节 接收安置 七台河市从1970年开始复员退伍军人的接收安置工作。接收安置工作贯彻“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七台河是新兴的煤炭工业城市,急需大量的建设人材。国家对七台河市的退伍兵安置放宽了政策。除接收安置本地入伍的退伍军人外,每年都接收安置一部分原合江地区所属市、县农村入伍的退伍军人。凡是...
第五节 殡葬事业
第五节 殡葬事业 1976年以前,七台河地区死亡人口大多实行土葬。1977年实行火化,由七台河市殡葬管理所具体管理殡葬工作。当年火化尸体76具。 1978年8月20日,七台河火葬场竣工使用,面积500平方米。设有火化间、丧主体息室、殡仪室、骨灰存放室。为保证殡葬事业的顺利发展和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
第一章 民族
第二十九篇 社会生活第一章 民族 七台河市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区。1958年后,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建设,许多少数民族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从勃利、鹤岗、双鸭山、鸡西等地陆续调入七台河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恢复和落实了党的民族政策,使隐瞒民族成分的人逐渐恢复了原来的民族成分。党和政府对少数...
章下序
第二章 宗教章下序 七台河由于开发建设较晚。各种宗教大部分是从1958年以后传入。各种宗教教徒2531人。其中:基督教1468人,伊斯兰教1039人,天主教20人;佛教4人。宗教活动场所5处。其中:基督教4处,伊斯兰教1处。天主教、佛教分散居住在新兴区和茄子河区的边远地带,无固定活动场所。
第一节 基督教
第一节 基督教 1958年前,七台河煤炭的开采以人背为主。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口盲目流入,基督教随着传入七台河。1958年以后,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建设,国家连年从外地招收工人,另有大量自流人口移居七台河,使基督教教徒逐渐增多。 1966年前,基督教教徒数量基本稳定,有教徒22人,活动处于隐蔽状态...
第二节 伊斯兰教
第二节 伊斯兰教 解放后至1958年,有少数回族迁入七台河。伊斯兰教教徒60人。1958年以后,由于大量自流人口的迁入,伊斯兰教教徒不断增多。 1983年经中共七台河市委、七台河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新兴区新立街购买1处面积约8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房屋做清真寺。到1985年,全市有伊斯兰教教徒1039...
«
1
2
...
9018
9019
9020
9021
9022
9023
9024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