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四章 财政
第四章 财政 解放初期,大同一带的财政工作隶属于肇州县财政科,其发展过程与肇州县财政发展基本相同。 1946年 2月,肇州县建立了人民政府,下设财政科,大同一带各财粮组织在县财政科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开始着手清理接收敌伪财产,并逐步落实了肇州县人民政府制定的“肇州县机关部队财政收支及预决算暂行办...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五章 金融第一节 机构沿革 解放前,大同一带没育独立的金融管理部门,货币流通与肇州县基本相同,至1950年11月30日,在中共肇州县委批示下,大同银行开始正式组建,全称为肇州县支行大同镇银行营业所。1954年又改为银行办事处,负责大同周围五区(大同镇)、八区(老山头)、十一区(兴隆泉)、十二区(...
第二节 信贷
第二节 信贷 一、工商信贷 工商贷款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和扶植国营工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私营工商业的发展。1953年,在肇州县统一领导下,大同银行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采取了对私营企业紧缩贷款,对国营企业大力支持的方法,促进了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工商贷款,必须具备以下两项条件,才能发放:...
第三节 储蓄
第三节 储蓄 储蓄不但为了储蓄者个人获得利息,更重要的是通过储蓄这个渠道,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到银行,然后通过信贷这种信用方式,将资金用到商品生产和商品流转中去,从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国后,大同银行主要办理定期储蓄和活期储蓄两种。1983年又增加了定期零存整取。几个年份储蓄增减变化情况 ...
第四节 货币
第四节 货币 旧中国货币种类繁多,币值变迁极大,流通情况复杂。早时没有金融机构,钱币流通与肇州县大体相同。 据《黑龙江志稿》卷二十一财赋志载,是一种“……古无钱币可考,宋辽以肇始具钱币,清初皆用宝银、制银。后私贴滥行,外币充斥,钱法乃益紊乱。民国以来,则有纸币而少现金,种类多而币值不一。” 大...
第五节 反破坏人民币斗争一例
第五节 反破坏人民币斗争一例 1979年4月1日,大同医药站出纳员去银行存款,银行营业员发现在人民币中有一些十分可疑的纸币。经仔细检查验证,发现人民币小板五元券有七张被剥离、挖补。挖补的位置不同,大小不等。一般长3.5厘米,宽1.8厘米。几个年份现金收支比较 单位:百元 事情发生后,大同银行及...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六章 粮食第一节 机构沿革 早在伪满统治时期,日伪统治者就开始在大同建立了粮站,用以贮藏农民销售的余粮。 新中国成立后,大同第一次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粮食管理及销售机构,其名称为中国粮食公司黑龙江省肇州县公司大同粮栈,主要负责大同及附近三区、五区、八区、十一区、十二区的粮食征购和外调。 ...
第二节 解放前粮食购销概况
第二节 解放前粮食购销概况 垦荒伊始,由于大同一带交通不便,农民的粮食销售困难,因而粮价十分低廉。大同建起烧锅后,为本地粮食初步打开了销路。但由于各烧锅老板东折西扣,有的甚至采用赊欠的办法购买粮食,致使现金长期不能兑现。所以,当时农民靠卖粮收入,获利极少。而各烧锅用从农民手里赊来的粮食进行土法烧酒...
第三节 解放后粮油购销概况
第三节 解放后粮油购销概况 解放后,伴随粮食生产形势的逐步好转,国家从1953年11月开始对粮食统购统销,即有计划地统一收购农民的余粮,统一供应城镇居民和农村缺粮户的口粮。这一政策的落实,促进了建国初期大同一带农业生产的发展。1955年,国家实行粮食“三定”政策,合理确定粮食征购任务,政府与农民订...
第四节 保管和贮运
第四节 保管和贮运 土地改革后,党和政府为支援解放战争,对广大农民实行按地亩等级交公粮公草的方法,并在大同镇设收粮站一处。广大翻身农民怀着对党、对人民和对子弟兵的热爱,都争相把好粮卖给国家。1949年,大同粮站改为粮栈后,由于设备陈旧简陋,年贮量不足千吨。1954年,大同粮栈兴建了18间土平房贮粮...
第五节 粮食加工
第五节 粮食加工 大同一带粮米加工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过程。垦荒前,本地蒙族牧民均采用石臼舂米。垦荒后,又从外地引进石磨、石碾,用畜力或人力加工米面。解放后,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粮米加工方法,所不同的是各村屯均设有公用碾房,供全屯人打米磨面使用。 1954年,大同镇内土法上马建起了一座土磨...
第七章 物资供应
第七章 物资供应 大同物资供应站始建于1957年,单项经营木材,隶属于肇州县木材公司管理,全称为肇州县木材公司大同木材经营部。 因本地为非木材产区,木材供应一直较为紧张。建国前,大同镇内曾开办了八家木匠铺,分软作和硬作两种。木材均由各私营作坊自行从山里进货。 软作木匠铺一般以加工红松、椴木和杨...
第一节 解放前概况
第八章 蔬菜第一节 解放前概况 大同镇的蔬菜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随垦荒者密集而产生,随人口和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发展。 镇内蔬菜生产始于民国初年。由于垦荒之前,大同一带仅仅是蒙古人牧地,因此,当地人从未有过蔬菜种植习惯。 以后,随伊顺招荒段的逐步开放,鲁、辽、吉等省居民纷纷流入,到民国初年,大同...
第二节 解放后的发展
第二节 解放后的发展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因街内大部分园田主均系自给自足、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所以土改后。大部分园田主还仍在自己的园田内以种莱为主。初级社成立后,大部分园田主连同菜园一同加入初级社,后又转入高级社、人民公社经营。部分未入社的园田,公社则以自留地形式留给个人继续耕种。后因城建...
第三节 蔬菜基地基本建设
第三节 蔬菜基地基本建设 大同区的18个专业蔬菜队1983年共有菜农 1,902户,2,295名劳力,占有耕地20,950亩。其中蔬菜地面积13,5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64%。机电井117眼,高低压线路32.5公里,灌渠98条,45,000延长米。 1978年后,随着全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1
2
...
9170
9171
9172
9173
9174
9175
9176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