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七节 水产资源
第七节 水产资源 市区自然水域宽阔,水域面积达73 588亩,水产资源非常丰富。1949年,全郊区自然捕捞量达25万公斤。其后由于松花江水受到严重污染,鱼类资源大为减少。1984年,仅捕捞 5.5万公斤,只及1949年捕捞量的22%。为了保护鱼类资源,市政府采取了保护措施,规定在每年的7—8月份鱼...
第八节 气象资源
第八节 气象资源 太阳能 市区地处中高纬度,晴天日数多,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 历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 525小时,其中春夏季(4—8月)日照时数最多,月平均为 235小时。冬季(11—12月)日照时数最少,月平均为 172小时。本地春夏日照时间长,仅次于全国日照时间最长的西藏地区,有取之不尽的太阳能...
第五章 自然灾害
第五章 自然灾害 佳木斯一带自然灾害主要有旱、涝、风、雪、冰雹和虫害。在旧社会遇到自然灾害的侵袭,往往束手无策,坐受其害。新中国成立后,全市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次又一次地战胜洪汛,抗旱排涝,消灭虫害,把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缩小到最低限度。
第一节 洪涝
第一节 洪涝 佳木斯市历史记载,旱涝灾害交替发生。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少雨干旱;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多雨洪涝;70年代少雨干旱;80年代又出现多雨洪涝现象。 民国年间,曾发生3次洪涝。1912年7月,大雨成灾,五谷歉收,次年谷价腾贵。1915年秋,连降暴雨,松花江水位猛涨...
第二节 旱灾
第二节 旱灾 旱灾发生较多。新中国成立后的40年中有10次旱灾,即1954、1955、1967、1970、1975、1976、1979、1980、1982、1989等年份,尤其是1954年、1982年,春夏连续干旱,灾情严重,致使农业收成减产。 1979年,全年降水仅357毫米,比历年平均降水量...
第三节 凌汛
第三节 凌汛 松花江佳木斯段曾多次发生凌汛。由于开江时气温迅速升高,开化过快,冰排拥挤迭坝,造成江水流通不畅,使水位升高,出现凌汛。 1952年4月17—22日,松花江水位升高到79.20米,发生凌汛,沿江大片低洼地遭淹。 1957年和1958年,连续发生凌汛,但为害不大。 1981年 4月...
第四节 冰雹
第四节 冰雹 佳木斯每年都发生程度不同的雹灾。南部低山丘陵区年均在 2次以上,北部平原1~2次。降雹季节一般是在6月上中旬和9月中下旬,7、8月份很少发生。 市郊主要有 3条雹道:一是大来镇的北城子、南城子、庆丰、建丰、卧龙、胜利、双龙一带;二是敖其镇的敖其、永安、长寿、长春、兴利、仁和一带;三...
第五节 风灾
第五节 风灾 全年风速大于17米/秒(相当8级)的大风日数,南部低山丘陵区平均为 42天左右,北部沿江平原为53天左右。全年大风日数65%集中在春季4—5月份,春季风速为 4.3米/秒。最大风速可达35.5米/秒。风向多为西南。 1978年5月4日大风,最大风速30米/秒,松江公社蔬菜塑料大棚被...
第六节 低温冷害
第六节 低温冷害 市郊自1951—1981年的32年中有11个年份发生低温冷害,平均每两年半出现一次。低温冷害对作物的生长造成危害,其中夏季6—8月的冷害对农作物的影响严重,粮豆减产,平均亩产86.5公斤,比正常年平均亩产110公斤减少21.4%。 1969年全年低温,年平均温度仅 1.1℃,是...
第七节 大雨和暴雨
第七节 大雨和暴雨 日降水量等于或大于25毫米的大雨日数,在南部低山丘陵区全年平均为 3.5天,北部沿江平原区为3.2天。其中暴雨(日降水量等于或大于50毫米)0.5天左右。每年大雨开始时间是 5月份(个别年份开始在4月份),结束时间是在9月份(个别年份到10月份)。暴雨70%发生在7—8月份,有...
第八节 雪灾
第八节 雪灾 1917年冬季,大雪。雪深1.5米,雪埋民房。村民形容为“房顶上可跑爬犁”。 1919年冬季,大雪。降雪持续两昼夜,雪深1.5~2米,门窗被雪堵塞。 1931年冬季,大雪。敖其、大来大雪连降3日,积雪深达1.5米,牲畜圈被雪埋住,路断行人。 1973年,冬季风雪特大,岗地和洼地...
第九节 虫害
第九节 虫害 1939年,大来发生粘虫灾害,受灾面积占当时大来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1941年6月,干旱,敖其发生粘虫灾害。长春、长寿等村农作物的茎叶全被吃光。 1943年7月,干旱,发生粘虫灾害,市郊所属各村屯普遍受灾。农作物及杂草均被虫子吃光。 1949年6月,郊区遭受粘虫灾害,受灾区...
第二编 建置
第二编 建置 佳木斯在商、周时属肃慎;秦、汉、魏、晋、南北朝前期属挹娄;北朝时挹娄易名勿吉,佳木斯属勿吉黑水部;隋、唐时属黑水靺鞨;辽代属女真五国部;金代属胡里改路;元代先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后归水达达路;明代先属辽东三万卫指挥使司,后归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清属宁古塔将军。1720年始见“甲母克寺噶珊...
第一节 建置沿革
第一章 建置区划第一节 建置沿革 佳木斯聚落名称始见于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版的《康熙皇舆全览图》,写作“甲母克寺噶珊”。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版的《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图》上,汉文标音为“嘉木寺屯”。 佳木斯地名的涵义,“甲母克寺”、“嘉木寺”、“贾木司”、“佳木斯”均为...
第二节 区划变迁
第二节 区划变迁 1888年丈放东兴镇(佳木斯)街基时,面积仅为48万平方米。 民国初年,随着大量移民的涌入,土地森林渐被开发,农产品剧增,佳木斯镇日趋繁荣。市街已发展到以今西林路为中心,向东扩展到中山街,西至长青路,南至长安街,北至近江街,总面积达3平方公里,比建镇初期扩大5倍。 沦陷时期,...
«
1
2
...
9225
9226
9227
9228
9229
9230
9231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