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自然环境 汤原县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北部,三江平原的西部。地处东经129°30′~130°59′、北纬46°30′~47°20′之间。傍濒松花江、汤旺河,侧依小兴安岭,北连鹤岗市,西邻伊春市,东北与萝北县接壤,东与桦川县、南与佳木斯市、西南与依兰县隔江相望。县城距佳木斯市区50公里,距省城哈尔...
第三节 经济建设
第三节 经济建设 新中国建立前,汤原县战祸频仍,经济萧索,人民生活十分贫困。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致力振兴,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农 业 汤原县虽以农业立县,但由于天灾人祸,农业长期徘徊不前。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广大农民...
第四节 城乡建设
第四节 城乡建设 设治伊始,县城设于松花江北,距江 4公里,西去汤旺河2公里,南北长1 610米,内分东西大街三道,即今汤原县城址。1921年,县城曾南迁至松花江岸南拌场子(今汤原镇南江村)。1923年复迁回今址。1932年前后仅有青砖二层小楼一座。建县至解放前夕,特别是沦于日伪统治14年,经济发...
第五节 文教卫生
第五节 文教卫生 新中国成立前,汤原县文教卫生设施很少,设备简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教 育 汤原县的教育事业兴办较早,近年变化尤大,曾多次受到省、市嘉奖。县内设有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汤原工作站,1989...
第五章 桦川县
第五章 桦川县 桦川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地理条件优越,物产丰富,素以盛产水稻而著称。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农业发展较快,商贸兴旺,各项事业发生可喜的变化。
第一节 建置沿革
第一节 建置沿革 据境内万里河通遗址出土文物证明,早在 6 000年前新石器时期,桦川已有人类活动。见于史册记载的,始于商、周时期,为肃慎人活动区域。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桦川仍为肃慎人的后裔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赫哲族的活动区域。清朝后期,汉族大量迁入,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等也有少量迁入,...
第二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自然环境 桦川地处于东经130°34′~131°31′、北纬46°31′~47°14′之间。北部为松花江冲积平原,南部山地与完达山西北尾闾部分相接,地貌总的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依次为低山、丘陵、漫岗、平原和低平原。北部平原区只有少数孤山,盛产筑石。西南部多为低山...
第三节 经济建设
第三节 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桦川的经济建设发展较快,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成就更为突出。1989年,社会总产值为44 121万元,比1949年提高400%,比1976 年提高40%。其中工农业总产值为20 138万元,比1949年提高350%,比1976年提高 38%;国民收入为...
第四节 城乡建设
第四节 城乡建设 桦川设治以来,辖区多次变化,县治几经搬迁,城乡建设起步较晚。 解放前,城乡住宅主要是草泥结构,简陋狭窄。县城悦来镇于1912年修建青砖泥瓦的县公署和监狱。1915年后,各商号开始修筑砖瓦结构房屋。1964年县政府迁回悦来镇后,房屋建设加快。至1989年,已建起楼房51座,砖瓦结...
第五节 文教卫生
第五节 文教卫生 教 育 1909年桦川设治时,只有苏苏屯和会龙山两所小学。民国初年,随着移民的增多,学龄儿童越来越多。在民众的推动下,县公署开始兴办学校。至1931年共建中、小学28所,在校学生 3 324人。由于穷苦人家子弟无力上学,儿童入学率很低。沦陷初期,由于日军入侵时的破坏,大部分学校停...
第六章 桦南县
第六章 桦南县 桦南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境内土壤肥沃,矿产丰富,河流纵横,林木繁茂,宜于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 新中国成立40年来,桦南县经济建设发生了显著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发展。1989年,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600万元增加到26 889万元,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 44.3...
第一节 建置沿革
第一节 建置沿革 桦南建县较晚,但开发较早,迄今已有 500余年的历史。明朝正统年间于依兰设和屯卫,桦南地区即为其所辖。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设置依兰协领,1731年(雍正九年)设三姓副都统,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改称依兰府,桦南地区均归其所辖。1909年(宣统元年)依兰府增设桦川县,全县...
第二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自然环境 桦南地处完达山西麓,松花江下游,位于三江平原第五区。东与双鸭山市、宝清县毗邻,南以倭肯河为界与勃利县相望,西与依兰县接壤,北邻佳木斯市和桦川县。处于北纬45°57′—46°37′、东经129°55′~131°16′之间。县境东西长130公里,南北宽 73公里。总面积4412平方公...
第三节 经济建设
第三节 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桦南县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工农业生产及各项事业都有显著变化。1989年,全县实现社会总产值57 403万元,国民收入29 241万元,人均收入 719元。工业总产值达36 270万元,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4.79倍,平均每年递增4.1%。 农 业 解放初期,经过土...
第四节 城乡建设
第四节 城乡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加强了城乡建设。城镇整修道路,整顿市容,疏导排水系统,进行市内绿化,市容逐渐改观。1959年共维修房屋22 533平方米,新建砖瓦结构房屋 8 110平方米,草木结构房屋16 000平方米。 同年9月24日,在原日伪时期飞机场中部的东侧,奠定了县委办公大楼的基...
«
1
2
...
9228
9229
9230
9231
9232
9233
9234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