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五节 文教卫生
第五节 文教卫生 教 育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在嘎尔当(清协领衙门所在地)设有私塾一处,学生30多人。1924~1931年有县立学校40处、私塾50余处。1949年 6月,人民政府开始办学,工农子弟入学就读的不断增多。1989年有幼儿园12所,小学410所,初级中学30所,高级中学2所,农(...
第二章 同江市
第二章 同江市 同江市位于黑龙江畔,扼控松花江口,同俄罗斯犹太自治州一水之隔。历来为军事战略要地。是我国较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内河口岸之一。近年来,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需要,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修建海关、银行、广播电视、宾馆等大楼。扩建了航运码头,改善了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使这个边境小城呈现一派新...
第一节 建置沿革
第一节 建置沿革 同江,自古以来为赫哲族休养生息的地区,古名拉哈苏苏 (赫哲语废墟之意)。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设临江州,1909年(宣统元年)升为临江府。 1913年定名临江县,因与奉天省(今辽宁)临江县重名,1914年改为同江县。1949年,同江县撤销,划归富锦县管辖。1959年划归抚...
第二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自然环境 同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黑龙江与松花江交汇处。地处东经132°18′14″~134°07′21″、北纬47°25′47″~48°07′24″之间。东与抚远县接壤,南邻富锦市、饶河县,西依松花江与绥滨县相望,北隔黑龙江与苏联隔江相对。 境内东西长146公里,南北宽42公里,总面积...
第三节 经济建设
第三节 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同江市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经济贫穷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获得较大发展。1986年抓住口岸开发的机遇,深化改革,积极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使经济建设高速发展。1989年,全市实现社会总产值17 00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7 ...
第四节 城乡建设
第四节 城乡建设 60年代前,城镇建设基础条件很差,公共设施很少。1966年恢复同江县,城镇建设逐步加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同江由县改市,并作为国家的对外口岸,遂使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道路交通条件得到改善,一个新兴的边境E1岸城市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近几年来实行住房改革,居民...
第五节 文教卫生
第五节 文教卫生 教 育 1989年,同江市有中小学校160所,在校学生17 744人,专任教师477人,小学生在校巩固率为97.3%,毕业合格率达96.2%,初等教育普及率达99.7%。有40名高中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用于教育的投入达 102万元,使教学条件和环境得到改善。...
第三章 依兰县
第三章 依兰县 依兰县位於佳木斯市西南部,松花江、牡丹江畔,倭肯河旁。三水环绕,群山叠障,是通往祖国东北边陲要冲之地。 依兰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宜耕、牧、林、渔,盛产小麦、大豆、玉米。 1945年解放以后,依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各项生产建设都取得很大成就,物质文化生活...
第一节 建置沿革
第一节 建置沿革 依兰在历史上素有“东北重镇,遐迩通衢”和“声闻黑北三千里,鸣(名)贯江南十六州”之誉。依兰是满族的故乡,清太祖六世祖女真族酋长猛哥铁木耳,曾居现依兰马大屯一带。清初,赫哲族卢、葛、胡三姓徙居依兰一带,始定三姓之名。“三姓”,系满语依兰哈喇的译语。依兰即三,哈喇为姓。依兰历史悠久。...
第二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自然环境 依兰县位于佳木斯西南部,与勃利、桦南、方正、汤原县接壤。地处东经129°11′~130°13′、北纬45°50′~46°39′之间。东西宽75公里,南北长90公里,总面积为 4 6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山地面积50%,河流沼泽面积10%。境内有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
第三节 经济建设
第三节 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40年来,依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利用地方资源,努力发展生产,使依兰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地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调整了各项经济政策,经济建设发展变化尤为显著。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为26 885万元,比1949年增长15.9倍,...
第四节 城乡建设
第四节 城乡建设 依兰县城始建于1665(康熙四年),1732年(雍正十年)、1752年(乾隆十七年)、1807 年(嘉庆十一年)、 1886年(光绪十一年)重修了土筑方城。清朝中叶,青砖瓦结构房屋日渐增多,豪富宅第建筑颇为堂皇。民国初期,仍保持清代格局,县城区域扩大。农村住房历来为土泥草屋,纸糊...
第五节 文教卫生
第五节 文教卫生 教 育 依兰学校教育的历史较长。清朝末年,有 7所官学。民国年间增设两所中学。伪满时有中学1所、小学25所,学生5 000余名。解放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48年,小学发展到106所,学生8 590人。1964年,小学增至362所,学生36 545人;中等学校增至23所(含师范...
第四章 汤原县
第四章 汤原县 汤原县座落在汤旺河冲积平原,依山傍水,物产丰饶,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汤原县设治不到百年,在抵御外敌侵略的斗争中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成为驰名东北的抗日根据地。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即诞生并转战在这块土地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工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第一节 建置沿革
第一节 建置沿革 汤原历史悠久,早在 6 000多年前即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商周以前为肃慎故地;战国为貉地;汉为秽地;后汉、三国时代处夫余、挹娄之间,属寇漫汗国辖地;唐代为黑水靺鞨地;辽代隶东京道黄龙府下辖的五国部盆奴里国;金代隶上京路蒲峪路屯河猛安;元初为辽阳行省开元路辖境,中叶以后属水达达路...
«
1
2
...
9227
9228
9229
9230
9231
9232
9233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