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节 基层单位
第三节 基层单位 建场初期,有农业生产队12个,工副业生产单位9个,另有事业单位4个。十团时期,有农业生产连队29个,林业生产单位1个,水利工程连1个,工副业生产单位7个,另有后勤事业单位6个。1985年农业生产队26个,农林兼业生产队2个,工副业单位10个,水利工程队1个,房建队1个,汽车...
第四节 机械能力
第四节 机械能力 1963年,有履带拖拉机44台,胶轮拖拉机6台,联合收割机23台,其中自走联合收割机6台,汽车20台,柴油发电机2台,总容量1200000029;[/$$p]。1985年有履带拖拉机151台,胶轮拖拉机81台;自走联合收割机82台,牵引联合收割机28台,农机基本配套。汽车7...
第五节 产品产量与产值
第五节 产品产量与产值 一、产品产量 江滨农场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它业,向多种经营发展。农业产品有粮豆、甜菜、各种蔬菜。另有林、牧、渔业产品。工业产品有建材、部分农机具、面油糕点、白酒啤酒、大麦芽等。 附:主要产品产量表,其中“平均年产量”按有产量年份计算。 ...
第六节 房建面积
第六节 房建面积 1963年合场时,房屋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十团组建后,房建加快,总投资1,496万元,房建总面积16.1万平方米。1985年,全场实有房建面积30.2万平方米。其中,民用住宅15.5万平方米,平均每人占房8平方米。建场以来房建总投资3,813万元,平均每年166万元。
第七节 资金
第七节 资金 江滨农场资金一般在1,500—3,000万元(包括专用资金),主要是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两项。这两项资金的发展变化情况为(均系年初数):1963年,固定资金608万元,流动资金309万元;1969年固定资金703万元,流动资金621万元;1985年固定资金1,904万元,流动资金...
第八节 经营成果
第八节 经营成果 从垦荒建点到1985年,所营各业虽有起伏,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发展提高。建场前、建场初、十团和恢复农场后四个不同时期,平均每年粮豆产量、总产值以及各时期累计盈亏情况如下表。 ...
第一节 沿革
第五章 场部第一节 沿革 江滨农场场部在萝北县城东56公里、绥滨县城西70公里的鹤绥公路旁,是全场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这里本是荒原,1956年建三十庄,1959年,萝北农场十二分场场部从二十九庄迁到这里,住区0.85平方公里,人口1,020;1963年江滨农场成立,遂为其场部,住区1.56...
第二节 区划
第二节 区划 场部地区纵横6条主要街道,成“田”字形,总长7.5公里,自西而东3条纵向街道名称:文明路、团结路(中心路)、振兴路(工交路)。场部地区有22个队级企、事业单位。中部是党政中心和商业区,东部是工业区,北部是工程区,西部是文化区,南部是“农科研”和苗木区。职工家庭分散在各区居住。
第三节 房建
第三节 房建 场部地区1985年房屋面积6.1万平方米,民用3.7万平方米,户均占房23.1平方米,人均占房6.2平方米。主要建筑有一中教学楼、场文化宫、农机主修车间、饲料加工车间、面粉加工车间、榨油车间、农业银行营业所、园式粮仓、啤酒加工车间等。
原始荒原
第二编 简史第一章 未开发时期(——1956)原始荒原 江滨年轻而又古老。它被大规模开发只有30年,但自有人定居这个地方,大致有百年或更久的历史。1974年冬,二十连挖旱河草炭土时,在河底2米深的淤泥中,发现一柄石制短剑;1982年春,六队工人又在旱河北农田的3处沙岗上,发现了陶片、用泥烧...
老三屯
老三屯 为便于统治,割断抗联与群众的联系,1938年春,日伪集家并屯。对散居的住户,强令3日内搬到指定地的3个点,这就是向阳屯、徐家屯和郭家屯。 向阳屯的原名叫小西林子,最早的住户是吕明思,1928年,增有门长春等9户人家。1938年,北烧锅、梁家窑等几处居民并入,改称向阳屯。 徐...
边陲辟新庄
第二章 合江农垦局时期(1956——1963)边陲辟新庄 1956年早春,江滨这片荒原迎来了新的开发者一一山东青年支边垦荒队。这支垦荒队共2,376人,来自梁山、单县、掖县、文登、临邑、城武6个县。 在冰床雪被里沉睡了一冬的北大荒,处处生机盎然。垦荒队员谁不想早一时看到自已要到的新地方...
胡耀邦看望垦荒队员
胡耀邦看望垦荒队员 1956年6月7日上午,一辆小轿车缓缓停在开封乡的二十一庄——团中央书记胡耀邦由萝北县党委书记罗武等陪同来看望垦荒队员,视察开荒建设情况,随行的还有记者等共10人。 胡耀邦当年只有39岁,身着兰布衣,表情生动,讲话做着手势,显得更加年轻,好像不到30岁。有...
第一代农机工人
第一代农机工人 原始的江滨荒原变成了万亩良田,首功应记在黑龙江省萝北拖拉机站的名下。1956年2月,这支500多人组成的拖拉机队,举着“向北大荒进军”的旗帜,进驻萝北肇兴镇,向千古荒原宣战,决心“变北大荒为北大仓”。 萝北拖拉机站是全省8个机站之一,成员主要是农建二师、省农场及“哈齐佳牡...
随师塞北垦荒原
随师塞北垦荒原 《永不放下枪》这首激昂勇进的诗篇,歌颂的是1958年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十万解放军转业官兵。4月,预一师和预七师转业官兵的一部分,110名军官和10名战士,来到江滨创建农场。到开封乡的40名,由预二师二团炮营教导员孙占一和二营营长肖振德带队;封新升乡的80名,由一营教导员姜振兴带队...
«
1
2
...
14322
14323
14324
14325
14326
14327
14328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