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迟到的大跃进
迟到的大跃进 “大跃进”影响到江滨的时候,是1958年秋天。当时江滨地区正处垦荒初期,开荒者来到不久,安置工作尚未结束,运动的开展较其它地区迟缓,时间也短,高潮从1958年冬到1959年秋,仅数月。 开始,广泛宣传,各种会议,大讲“三面红旗”,大讲跃进形势,贯彻执行“鼓足干劲,力...
三年困难
三年困难 1960年到1962年全国性的三年自然灾害,也涉及到初开荒的江滨地区。这几年,老天好象故意作对,总是哭丧着脸,不下就阴。1960年最严重,7—8月连续阴雨40天,气温一直上不来,有些人一个夏天没扔下棉衣,农作物的生长就可想而知了。农田大部分水淹绝产。玉米未成熟便遭了霜冻,每亩收刚灌浆...
王震视察
王震视察 1962年春天,正是渡灾荒的关键时刻,5月31日,农垦部王震部长来到了江滨。这天将近中午,王震在合江农垦局局长黄家景、萝北县委书记刘海等陪同下,坐汽车来到十一分场场部二十一庄。一进路口,看到刘崇华老大爷铲地,王震上前打招呼,要过锄头,说:“老汉,让我来铲一铲。”刘大爷不知底细,慢腾腾...
黑龙江畔建农场
第三章 东北农垦总局时期(1963——1968)黑龙江畔建农场 在这片平坦肥沃的土地上,开辟粮食生产基地,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必然。7年的艰苦创业,换来了建立江滨农场的有利条件。 土地方面,从旱河岸边到现在的普阳农场中部(后因各方面原因未开垦)有土地约70万亩,可垦耕地50万亩以上...
“龙口”夺地
“龙口”夺地 江滨农场的发展过程,总是与“龙”联系在一起,难解难分。春天要“龙口”争苗,秋天要“龙口”抢粮,土地也是从“龙口”夺出来的。其实也难怪,这里被黑龙江和松花江画成的三角夹在顶端,平均海拔不到65米,本来就是一片沼泽地,自然形成两大涝区。西北是旱河涝区,土地约20万亩;东南是向阳涝区,...
有始无终的社会主义教育
有始无终的社会主义教育 江滨农场的社会主义教育(简称“社教”,也称“四清”)在垦区是最后一批进行。 1966年10月6日,东北农垦总局派社教工作团进场,负责人林振江,(转建团萝北团政委),全团共116人,分22个工作队,分别到全场21个队级单位和机关进行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
两年动乱
两年动乱 呼啸的北风卷着残霜碎雪,送来了寒冷的冬天。196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如北大荒的“烟泡”向这边远静谧的农场袭来。党委被砸烂了,农场机构陷于瘫痪,政治生活混乱,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学校早已停课,许多正常工作不能进行。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对农场建设影响很大,这在专业志里各有表述。下面...
“阶级队伍”的清理
“阶级队伍”的清理 1968年秋后,开始清理阶级队伍,简称“清队”,这是十团筹建的主要内容。江滨农场是垦区“清队”工作的重点之一。其原因有三:(一)边境地区;(二)从前苏俄、日伪活动频繁,有人说听见有秘密电台,看到信号弹;(三)两派武斗严重,说是“敌人利用派性,派性掩护了敌人”。结论为“阶级斗...
十团的组建
第四章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时期(1969——1976)十团的组建 江滨农场成立到十团组建前夕,近2万人民经过6年的辛勤劳动,耕地已扩大到29万亩,农业机械发展到200台,盈利304万元,并创造出1967年粮豆亩产126.3公斤、总产33,493吨的第一个丰收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江滨农场这棵茁...
风行一时的“三两斗争”
风行一时的“三两斗争” 兵团的组建,并不等于文化大革命在江滨的终结,而仅仅是告一段落,“文化大革命的战略部署”仍在通过兵团这个组织机构统一贯彻落实。在十团成立大会上宣读的“决心书”中就表示:“放手发动群众,很反右倾,认真搞好斗批改,深入持久地开展革命大批判,彻底肃清修正主义的一切流毒,搞好清理...
连队亏损与原因分析
连队亏损与原因分析 新成立的十团,本想改变一下江滨的面貌,用出色的成绩给所谓“旧农场的修正主义路线”以有力的批判。可事与愿违,头一年亏了156万元。第二年千方百计保住没亏损,只有9万元的盈头。“一年不成看两年,好坏不过三”,谁想越亏越多,第三年又亏了142万,第四年160万,第五年313万。4...
三年的较好收成
三年的较好收成 错误和挫折会使人聪明起来。4年的低产亏损,使一个十分普通的道理明显地摆在了十团领导的面前:搞农业生产靠行政军事命令不行,靠大轰大嗡也不行,靠“突出政治”更不行。要靠科学,靠从实际出发。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74年春提出了打翻身仗的计划,1975年春又提出了7条生产技术...
四千知识青年在江滨
四千知识青年在江滨 1965年9月5日,江滨接来了第一批城市知识青年,到1976年8月,共有26批、4,154名先后来场。其中,哈尔滨市1,179名,北京市1,152名,天津市678名,上海市655名,温洲264名,鹤岗市226名。1965年和1966年北京、哈尔滨来的以社会青年为主。以后来场...
恢复农场前后
第五章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时期(1977——1985)恢复农场前后 1976年秋后,一部分现役军人陆续调走,年末已调离2/3,十团的领导班子已不健全。1976年12月18日,十团改制为江滨农场,领导机构的名称为“江滨农场革命委员会”。原来的团长陈永康担任场革委会主任,并兼任党委书记。转年宣布了...
冤假错案陆续平反
冤假错案陆续平反 “以阶级斗争为纲”指导下的政治运动,造成了一部分冤假错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场党委就着手处理这项工作。由于“左”的思潮和派性干扰,有些问题不能彻底解决。1980年以后,场党委加强了对“三案”平反工作的领导,充实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先后抽调21名干部办案;1981年11月,又成...
«
1
2
...
14323
14324
14325
14326
14327
14328
14329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