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五节 果树
第五节 果树 本地果树很少,垦荒以前野果有山丁子约25,000棵,山里红8,000多棵,山葡萄、榛子、刺玫果到处都有。有些居民住户有为数不多的李子、沙果、樱桃。人多了,野果树减少,而人植果树有所增加;除了小苹果类、李子、樱桃,还有黑加伦、葡萄、杨梅、草梅,个别有杏树。 小苹果品种较多,...
第六节 苗圃
第六节 苗圃 为适应林业发展需要,1964年建苗圃,面积50亩,育杨、糖槭、榆等树苗。两三年后,出圃苗木5—20万株。到1966年苗圃面积扩大1倍,新育树苗增加了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垂柳、丁香、山丁子等,年出圃苗木25万株。1971年,连队建了5个苗圃,共30亩,供本连队植树造林用苗,1...
第七节 林政管理
第七节 林政管理 农场的林政管理侧重于护林防火,这是因为每年要有10—20亩的树木毁于人、机、畜、火。1984年十队清地烧麦秸跑火,烧掉两条林带,毁10年龄杨树600多棵。经常发生的是乱砍滥伐,有些杨树、落叶松以及自然次生柞树常被偷砍偷-伐。1981年四队20名职工偷砍杨树、柞树116棵;同...
第八节 室内花木
第八节 室内花木 室内花木始于70年代,有的下乡青年回城探亲归来,带回四季海棠、倒挂金盅、菊、月季、万宝树等盆花,不仅美观,而且显得有生气,尤其冬季漫漫,草木凋零,难有新绿,人人称道,养花的人家很快多起来,花木种类也多了,有仙人掌、令箭荷花、绣球、美人焦、扶桑等。有些人家一时没花盆,碗...
第一节 机构沿革及牧业生产单位概况
第五章 畜牧业第一节 机构沿革及牧业生产单位概况 农场畜牧科设立于1977年,先3人后6人,科长尹周良;其他是助理员和兽医。这以前,畜牧归农业部门代管,具体业务由畜牧站负责。两个分场各有一个畜牧站和一个畜牧队。江滨农场成立,两个畜牧站合一,称畜牧兽医站,5—6人到10多人。畜牧队也合二为一...
第二节 畜牧生产
第二节 畜牧生产 一、马 垦荒以前各农户喂养役马约百匹。1956年开始较多饲养,全是本地马种。当时运输主要靠马车,还要从事耕种,马的使役率高,注重发展,到1958年,已有736匹。1959年以后,农业机械和机动车辆增多,对马匹的重视程度不如以前,又赶上三年自然灾害,饲料不足,鼻疽、软骨...
第三节 疫病及其防治
第三节 疫病及其防治 这里的畜禽传染病有几十种,以马鼻疽、猪瘟、猪副伤寒、鸡瘟、羊痘危害为大。马鼻疽在60年代流行,全场马匹70%被感染。1964年,成立了专业培育鼻疽马复康驹的小马队,5年共培育健康驹96匹。原有的鼻疽马不断检查处置,1976年,将剩余的16匹病马全部枪杀,此病绝迹。猪瘟比...
第四节 主要畜禽饲养管理
第四节 主要畜禽饲养管理 马、牛、羊是农场三大草食牲畜,98%分散在各农业生产单位饲养;圈养和放牧相结合。牛和羊基本长年放牧,马很少放牧,牧地是自然草原和收获后的农田。随着荒地的减少和秋翻地的增加,牧地远而零散,便指定专人群放。放牧日时相对减少,圈养期长。马牛的粗饲料,谷草占30%,玉米秸2...
第五节 历年来畜产品产量情况表
第五节 历年来畜产品产量情况表 表内空格系无统计。家庭养殖产品未计在内。历年畜牧业经营情况“计划财务”章有统计表。 1963年以来畜产品产量统计表
第一节 概况
第六章 工业第一节 概况 场有粮油、建材、饮食和鞋帽服装等项主要工业。垦荒初期,这几项工业是分散的人工操作,产量往往供不应求。建场后,先后扩建和新建了粮油加工厂、木材加工厂和砖瓦厂;80年代建鞋帽厂、啤酒厂和饲料加工厂,共有职工近千名。1983年以后,队办工副业兴起,有手套厂、大麦芽车间、...
第二节 机构沿革
第二节 机构沿革 建场初设工业科,科长、助理员共4人。十团设工业办公室,股长、参谋共3人。农场恢复,设“工交科”,并成立工交党委,党委书记、科长、副科长及助理员共6人。1984年改为工交公司,经理及助理员共4人。1985年恢复工交科。 农场成立以来工业机构主要负责人变更情况(见表)。 ...
第三节 工业生产单位概况
第三节 工业生产单位概况 粮油加工厂1964年9月,两个分场粮油加工厂合并而成,十团曾更名工业一连,1977年恢复原称。第一任厂长王春、党支部书记文少培;职工150—250名;主要有面粉、豆油、白酒、挂面、青酱5个车间,还生产大豆蛋白,曾做过糕点、肥皂,培养过蘑菇,年产值200—500万元。...
第四节 产品及其加工
第四节 产品及其加工 一、面粉 1959年两个分场各建立一个粮油加工厂,由柴油机带动石磨和小钢磨。这年,十一分场粮油加工厂自己设计安装了立式石磨,日加工原粮十吨,比卧式石磨提高了20多倍。1965年,场粮油加工厂面粉车间建成,安装了电动钢辊磨面机,30人一日可生产面粉20吨,满足全场食...
第五节 队办工业
第五节 队办工业 60年代初,生产队陆续出现了白酒、豆腐、粉条等小作坊。70年代初期,兴办“五坊”。1974年已有各种作坊93个。其中酒坊10个、粉坊8个、油坊3个、砖窑7个、锯材加工组30个。产品大部分在场内销售使用,产量质量都不稳定,三五年过后,有收有停,70年代末大部分下马。尽管有少数...
第六节 个体工业
第六节 个体工业 个体工副业作为全民、集体工业的补充,正在“百花齐放”,以粮油加工、饲料粉碎、食品加工居多,从业103户,其中米面加工14户,豆油加工11户,饲料加工29户,做豆腐粉条28户,烧酒6户,烤烧鸡、炸油条6户,从事其它项目9户。
«
1
2
...
14326
14327
14328
14329
14330
14331
14332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