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节 人口
第五篇 社会第一章 人口民族第一节 人口 据2000年6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按户口所在地计),农场总户数2704户,其中场直1170户,生产队1534户。总人口8563人,其中场直3361人,占总人口的39.25%;其余的5202人分布在16个生产队居民点,占总人口的60.74...
第二节 民族
第二节 民族 农场共有6个民族。其中汉族8526人,占总人口的99.56%;满族26人,占O.30%;蒙古族3人,占0.035%;达斡尔族5人,占O.058%;回族2人,占0.023%;朝鲜族1人,占0.001%。少数民族生活习俗与汉族基本相同。农场人员通用汉字,讲普通话,其中80%以上的人...
第一节 婚丧嫁娶
第二章 民俗第一节 婚丧嫁娶 民俗,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造成或约定的普通生活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丰富,传统观念和习俗也在改变,本节记述的是传统习惯基础上具有代表性的新风俗。 一、生日 农场人过生日一般不举行任何仪式,习惯是吃面条(谓之“寿面”)或西式蛋糕。...
第二节 节日
第二节 节日 一、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是全家团聚的重要日子。习俗是在除夕晚上全家人欢聚一起享用丰盛的晚餐。另本地区有半夜12点吃饺子放鞭炮和初一早饭后走家串户相互拜年的习俗。春节期间主要活动是吃喝玩乐、访亲拜友,传统文娱活动是扭大秧歌。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晚上称元宵,也叫元夜。...
第三节 衣食住行
第三节 衣食住行 一、衣 进入80年代,随着开放搞活和服装业的发展,人们的衣着一改传统的清一色单调形态,变得五花八门,时尚新异。比较受欢迎的是棉、麻、毛、丝等天然面料制作的服装。变化过程大致为:70年代,由沙咔、涤咔、涤纶、的确良替代了花旗、市布,流行服饰为清一色的中山装(男)和连衣裙(女...
第四节 封建迷信
第四节 封建迷信 1986年以后,社会上封建迷信活动有死灰复燃之势,加之社会上不正之风、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使一些思想意识薄弱的人丧失了共产主义信念,不信马列主义、不信科学,却信天命神道。出现了看手相、拆八字、问卜算卦现象,出现了供奉胡(狐狸)黄(黄鼠狼)二仙的人家。二队还出了个据说能治百病...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三章 民政第一节 机构沿革 农场民政工作,1994年之前无职能部门系统管理,有关民政工作由相关部门兼管或上级机关负责。1994年根据农场总局黑垦编字(1993)14号文件精神,成立大西江民政局、大西江残疾人联合会,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业务隶属于“九三民政局”,行政由农场党委领导,负责农场民...
第二节 拥军优属抚困恤残
第二节 拥军优属抚困恤残 拥军优属,为部队、为军烈属排忧解难是农场民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农场领导经常与驻地部队取得联系,了解情况,帮助驻军解决“燃眉之急”。每年“八一”和春节前夕,农场领导都要到驻地部队慰问。如1998年,场长侯方武带领有关部门40余人到81233部队慰问,还带去了猪、羊。场领...
第三节 社会事务行政管理
第三节 社会事务行政管理 一、婚姻管理 男女结婚,1997年以前由农场办公室出具婚姻状况证明、登记并办理结婚证书。1997年以后,婚姻状况证明由当事人单位出具,民政部门登记办理结婚证书。各单位由民政部门指定了专人负责,并签订了责任状,使婚姻登记工作走上了正规。民政局根据《婚姻法》、《婚姻登...
第四节 救灾救济
第四节 救灾救济 一、救灾 1998年汛期,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了特大洪水。洪水给灾区人民,也给垦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垦区有7个分局,56个农牧场,484个生产单位,24.09万人遭受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4.84亿元。大西江农场虽未受到洪水的侵袭,但旱涝灾害使农业减产,亏损100...
第五节 居民生活最低保障金
第五节 居民生活最低保障金 1997年9月,国务院第六十四次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即城市居民月人均最低生活标准120元,低于该标准的由国家“民政”补贴。 垦区1998年开始实施该制度。其标准线为:居住在城市的垦区居民人均月最低生活标准120元;居住在农场的居...
第六节 残疾人工作
第六节 残疾人工作 农场有残疾人246名,其中男性160人,女性86.人。有残疾家庭204户,夫妻双残6户,夫妻一方残疾家庭18户,子女残疾60户。听力残30人,盲残30人,四肢残135人,精神残12人,其他残疾39人,残疾人未成家69人。 全社会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
第一节 婚姻
第四章 婚姻与家庭第一节 婚姻 婚姻是人类生活的一件大事,是构成家庭建立新生活的起点。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婚姻的制度、方式与习俗亦不同。 农场公民的婚姻情况和习俗,因时而异,大致是:五六十年代,男女婚前恋爱称搞对象或相对象。因农场的男青年来自五湖四海,多为...
第二节 婚姻登记管理
第二节 婚姻登记管理 婚姻登记管理,主要是办理结婚登记,离、复婚登记,建立婚姻登记档案,实施婚姻监督管理。 一、婚姻登记管理机关 五六十年代,农场没有民政及婚姻登记管理部门,男女结婚,由农场办公室出具婚姻状况证明到附近的乡、镇政府或到九三乡政府登记领证。1968年至1976年兵团时期由本团...
第三节 婚俗
第三节 婚俗 农场50年代男婚女嫁十分简单:女方从老家(原籍)来到当地或男方领来农场,女方家在周围农村的,则用马车送来或男方用马车、自行车接来,办了结婚证,买几斤糖块几条烟,亲朋同事在一块热闹一番便算完事。如果男女都是单身职工,则两套行李往一块一合,吃顿喜面(面条)就是一家人了。 60年代...
«
1
2
...
15292
15293
15294
15295
15296
15297
15298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