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一编 概述第一章 自然概貌第一节 地理位置嫩北农场位于垦区西部边缘,嫩江县东北部。地理座标为东经125度15分至40分,北纬49度24分至40分之间。场界东与嫩江县座虎滩乡、科洛乡为邻,西与联兴乡接壤,南濒科洛河,北抵门鲁河。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31公里,总面积608.4平方公里。
第二节 地势地貌
第二节 地势地貌本场地处小兴安岭向平原过度地带,岗峦起伏,呈丘陵台地状。大体可分为山地、山脊、漫岗、漫岗顶,漫岗坡、岗中洼、河谷、沟谷洼等七种不同地貌,形成北高南低的地势特点。东北边缘最高点海拔432.1米,南部边缘最低点海拔237米,高差95.1米,平均海拨325米。境内无河流,门鲁河为北境界河,...
第三节 土壤结构
第三节 土壤结构本场区域内土壤可分为棕色森林土、淋溶黑土,草甸土、沼泽土四大类别。 一、棕色森林土面积258075亩,占总面积的28.27 %,共分五个亚类:1 、石质棕色森林土,分布在山岭陡坡。植被为柞、桦、杨树混交次生林,母质为风化岩石。主要特性为生草层极薄,仅有4 —20厘米,下为岩石层,...
第四节 气候
第四节 气候1 气候特征 本场处于高纬度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差变化显著,四季分期,其特点是:春季(四、五月)时间短促,风大少雨,空气干燥,易干旱,气温变化剧烈,常有寒潮降温天气,春霜结束较晚。每年七级以上大风平均要刮6 —7 次,占全年大风日数的75%,俗有“风三风三,一刮三天”之...
第五节 自然资源
第五节 自然资源本场地处小兴安岭西南边缘,低山、岗陵、河流、草源具备的地貌特点,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不仅为野生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也是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 1、林业资源 本场共有林地面积5971亩,占总面积的16%。其中天然次生林30534 亩;人工营造林26185亩。1985年,...
第六节 主要物产
第六节 主要物产根据本场自然资源,主要物产为农副产品,每年除向国家交售小麦、大豆、甜菜、土豆等农产品外,还生产面粉、豆油、白酒、果酒、蛋白肉、食品、原煤,石炭、锯材、红砖、鲜鱼、羊毛、牛奶、蜂蜜、生猪、家禽等工副业产品。山产品尚有木耳、蘑菇、猴头、榛子、都柿等,以及部分编织产品。
体制沿革
第二章 体制沿革体制沿革1959年9月,根据中央公安部指示,经省委批准,省公安厅在本区创建两个劳改农场(第三十二、三十三劳动改造管教支队)。分别命名为:黑龙江省地方国营门鲁河农场;黑龙江省地方国营柏根里农场。农场下设作业站,实施改造罪犯,开发边疆两项任务。隶属省公安厅管辖。 1958年7 月,省...
第一节 区域演变
第三章 区域区划第一节 区域演变建场初期,柏根里农场与门鲁河农场东西分置,各辖一区。 1955年11月15日,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转公安厅劳改局关于批转建场场址和使用土地面积的报告中确定:门鲁河农场位于嫩江县五区门鲁河与科洛河之间。西以农民村落为界,南至林区和农民村屯,东至自然水线,北抵门鲁河。全...
第二节 行政区划沿革
第二节 行政区划沿革1、建场初期的行政区划: 本场创建初期,门、柏两场共划分七个作业站,见下表: 门鲁河农场(1956年) 柏根里农场(1956年) 1958年底,柏根里农场建成四个分场一个畜牧区;门鲁河农场建五个分场。 2、合并后的行政区划...
第三节 场部、工业单位及农业生产队简介
第三节 场部、工业单位及农业生产队简介一、场 部 本场场部始建于1955年,原柏根里农场场部旧址,位于场区东南部。占地面积52800 平方米。其中建设用地10000 平方米(含道路1000平方米),果园2700平方米,耕地(疏菜地)19900 平方米,林地9000平方米,牧草地10000 平方米...
第一节 经营概况
第四章 经营规模第一节 经营概况本场土地总面积为912600亩。耕地面积已发展到315739亩,尚有可垦荒地48836亩,林地面积56719亩(果园797亩,苗圃446亩,草原面积141700亩,水面3320亩,场基地及道路占地32207)。此外经省主管部门批准部队建农场借用170250亩。全场总人...
第二节 职工队伍构成
第二节 职工队伍构成1985年底,本场职工总数为5617人,其中在职干部532人,工人4711人。集体职工5人,个体劳动者13人。 1985年底,干部队伍结构:科大队级13名;中队级21名;集体所有制1 名;个体户40名;承包户197 人;家庭农场26名;科室14名;驻场单位3 名;工人合计379...
第三节 生产经营之最(1956——1985)
第三节 生产经营之最(1956——1985)播种面积 最多的年份:1981年,320200亩;最少的年份:1956年,6145亩。 粮豆总产 最高年份:1982年,39891.2吨;最低年份:1956年,4159.5吨。 粮豆平均亩产 最高年份:1982年,138.5公斤;最低年份:19...
第一节 人 口
第五章 人口·民族第一节 人 口建场初期,未婚青年居多,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1965年,自然增长率急剧上升。1969年始,本场实施计划生育工作。198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2‰。1982年下降到9.3‰,1985年末全场总户数4368户,总人口14.767人,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6‰。 全场...
第二节 民 族
第二节 民 族本场属汉族居住区。汉族人口15279人,占全场总人口的96.7%。少数民族人口共526人,占全场人口的3.3%。少数民族中有满族287人,蒙族96人,回族68人。朝鲜族43人,达斡尔族15人,壮族1人,彝族9人,瑶族8人,侗族1人,无国籍1人。 建场以来,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
1
2
...
8238
8239
8240
8241
8242
8243
8244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