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灌溉
第三节 灌溉 自建国以来,已建成兴和、秦家,津河、永安、四方台 5大自流灌区和义和抽水灌区,共建起27处抽水站、859 眼机电井,有效灌溉面积为253,500亩,其中水田171,500亩。1982年,头伏至三伏一个月的时间全县多数社队滴雨没降,...
-
第四节 水库
第四节 水库 一、中型水库 津河水库 位于绥东隆太、东津、利民 3个公社之间,1958年开始修建,1959年10月完工。控制流域面积90平方公里,库容1,360万立方米。土坝长1,000米,最高处9米,坝顶高程176米,坝顶宽4米,迎水面...
-
第一节 林木种类与蓄积量
第五章 林业第一节 林木种类与蓄积量 本县境内开垦前森林茂密,沿小兴安岭余脉的诺敏河北岸、呼兰河北岸和濠河(泥河)北岸,东西向生长着柞、桦、杨、榆、水曲柳等天然混交林,岗坡丛生着茂密的榛柴棵,坡下的沟西地带有大片的柳条通,并混生着稠李子、山丁...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第二节 植树造林 全县植树造林始于1950年,所造林种有护村林、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主要是果树)。1976年随着方田建设,全县掀起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群众运动,以绿化“三田” (梯田、条田、方田)、“四旁” (路旁、村旁、水旁、宅旁)为主,...
-
第三节 森林保护
第三节 森林保护 一、林政管理 1965年以来,国家为扶持集体造林,先后三次发放林业贷款共81万元。全县护林队伍共有1,000多人,实行了按人分段、管护到棵、按棵计酬、损毁赔偿的管护办法。 1979年,全县开展了林业“三定”工作,即...
-
第四节 苗圃 林场
第四节 苗圃 林场 一、苗 圃 1949年,本县建立国营苗圃,位于县城公园以西,共有土地面积 1,087亩,其中育苗田地220亩、种子林100亩、防护林133亩、评比林30亩、其它用地585亩。现有干部4人、技术人员2人、工人16人。...
-
第一节 改良与繁殖
第六章 畜牧第一节 改良与繁殖 本县在农村建立初级社以前,牲畜数量增长很慢。伪满康德三年(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全县仅有马38,369匹、牛3,268头、骡5,024匹、驴553头、猪55,072头、羊1,647只,禽77,937只。...
-
第二节 疫病防治
第二节 疫病防治 一、流行性传染病 1950年发生马鼻疽。 1951年发生鸡疽。 1957年发生猪瘟。 1960年发生牲畜炭疽。 1963年发生鸡瘟。 1963年春季,三河公社民喜大队第二生产队,发生马传染性贫血病,流行全县。...
-
第三节 国营畜牧场
第三节 国营畜牧场 北郊种畜场 建于1956年,位于县城北门外,现有职工136人。设有场房8,000平方米和生产所需的各种机械设备。以养种猪为主,养种鸡为辅,经营饲料地 200亩。1982年存栏牛14头、猪209头、禽5,390只。提供种...
-
章下序
第七章 副业章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本县副业生产不断扩大范围,经济效益逐年增加,特別是国家提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方针后,副业生产发展较快,但因极左路线的干扰,把正当的副业生产也当成资本主义的尾巴,阻碍了副业生产,但总的趋势副业还是向前发展的。一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
第四篇 工业
第四篇 工业 本县的工业体系,是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为辅。工业最早萌芽于清代。清同治元年(1862年),当时随着人口的增多,相继出现了油房、铁匠炉、木匠铺和制米、织布等手工作坊。 民国元年(1912年),城内出现了纺织业,但由于此地交通不便,采购原料困难,获利不高,不到一年停业。民国九年(...
-
第一章 所有制变革
第一章 所有制变革 绥化县建制以来,最早出现的工业是私人手工业。到民国九年(1920年),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多,出现了官准的资本家创办的广信公司电灯厂和民国十二年(1923年)该公司创办的广信火磨等。日伪时期,官准的日本资本家主办的工厂相继出现。 伪满康德三年(1936年)全县手工业作坊一览表 ...
-
第一节 简况
第二章 食品第一节 简况 绥化县食品工业是在解放前粉米厂、烧锅和油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末年间,小县有油房、烧锅、磨坊等手工作坊,当时工具简易,生产形式落后,全靠笨重的体力劳动和手工操作进行生产。到民国十二年(1923年),山广信公司投资,在城内西大街建成广信火磨,为本县最大的一家机械制...
-
第二节 主要产品
第二节 主要产品 食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统计表 单位:万斤 ...
-
第一节 简况
第三章 纺织第一节 简况 绥化县纺织工业创办于民国元年(1912年),当时只能用手工纺织花条布、花旗布、葡灰窄布、窄条布、爱国布、提花褥面和什锦被面等。后因销路不畅,购运原料困难 (当时由锦州一带购料),获利不高,民国二年(1913年)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