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四节 义务兵制
第四节 义务兵制 1955年 7月,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实行义务兵役制。义务兵役制是公民依照国家法律的规定,在一定年龄内必须承担的一定期限军事义务制度。凡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身体健康,年龄18—25岁的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凡地主、富农、反革...
第五节 预备兵制
第五节 预备兵制 预备役是国家为储备后备兵员,依法指定公民在军队以外服务的一种兵役制度。1956年,对符合预备役条件的干部和士兵,进行登记造册,全县共登记营、连、排级干部和士兵 466人,并颁发预备役兵役证。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预备役制度废止,所有的预备役干部和士兵的登记册散失。...
第一节 明清战事
第四章 战事第一节 明清战事 明万历十四年(1586)七月,女真首领努儿哈赤率部袭击尼堪外兰,穿越与己为敌的相邻各部直扑鹅尔浑城(今泰来县时雨村,当时属杜尔伯特部族游牧地)。攻入城后,努儿哈赤四处搜索尼堪外兰,直搜到城外,正遇城外居民40余人奔逃。前面 1人戴毡笠、披青绵甲,努儿哈赤怀...
第二节 民国战事
第二节 民国战事 民国17年(1928)7月5日,小蒿子站(今泰康火车站)南城沟有土匪抢劫,某部营长率一连、二连协同警察围剿,追踪至大蒿子(今烟筒屯镇)西北李家岗予,与“正飞”、“双阳”等股匪遭遇,经过激烈战斗,击毙土匪2人。余匪逃窜。 民国18年,匪首“要白郎”带领匪徒40余人,乘坐对子...
第三节 伪满战事
第三节 伪满战事 伪满大同元年(1932)端午节夜间,泰康设治局骑兵队士兵窦文发等13人袭击局署守卫队,击毙队副1人、警长1人,然后携带马匹枪支撤离小蒿子。骑兵队长周学文当时正在姜家围子家中过节,闻讯后害怕受到牵连,仓惶逃避他乡,后来加入了李海青的抗日义勇军。 伪满康德2年(1935),“...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战事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战事 1945年10月上旬,苏联红军司令官马来敖斯克和旗地方治安维持会保安大队长阿逊布彦命令保安大队第三小队去磨古台屯剿匪。第三小队30多人,夜间从泰康街出发,行至龙坑屯的后面,“小老疙疸”、“占林”等土匪绺子开枪向保安大队射击,保安大队立即将其包围,并开枪还击。土匪见车...
第一节 机构
第五章 人防战备第一节 机构 1962年,台湾当局阴谋反攻大陆,并派飞机侵入大陆领空进行骚扰。为了加强防空工作,县按全省统一布署成立防空总指挥部,设总指挥 1人,负责指挥全县防空工作。各公社和林、牧、渔场都建立分指挥部,由党委书记、社长、场长任正副指挥,负责本地区的防空工作。1964年...
第二节 人防工程
第二节 人防工程 一 地下战备工程 1969年 3月,毛主席发出“要准备打仗”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县采取以人防工程与基本建设相结合,人防工程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人防工程与群众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始地下战备工程建设。在基本建设中,凡是砖瓦结构房屋,必须同时建地下隐蔽室。在...
第三节 “小三线”工程
第三节 “小三线”工程 1968年,按照中央军委的统一布署,县在他拉哈公社昌平大队(十五里岗子)开始小三线建设。先后投资94万元,历时两年时间,建起各类储藏库房、办公室、医硫等。 1971年,投入使用。县历史档案、人事档案、各类资料和上千吨粮食、药品、百货等全部运入“小三线”库房内(运输途...
第四节 人口疏散
第四节 人口疏散 1970年3月,为了在战争中减少人民群众的伤亡,县落实疏散城镇人口计划。县城共有8 480户,4.1万人,按系统按单位进行登记造册。留城人口 1.9万人,集体疏散人口2.2万人,分别疏散到他拉哈、巴彦查干、赛罕他拉、白音诺勒、烟筒屯、克尔台、一心等公社和新店林场。全县组建群众性...
第一节 教育局
第十七篇 教育第一章 机构第一节 教育局 民国16年(1927)8月,泰康设治局公署设视学员 1人。民国20年,设立教育局,视学员1人,设治员兼任局长。 伪满大同元年(1932) 6月,泰康设治局设教育股,股长1人。伪满大同2年,泰康县总务科内设教育股。伪满康德元年(1934),改由行政科...
第二节 工农教育办
第二节 工农教育办 1981年8月,县工农教育委员会成立,下设工农教育办公室。职工3人,其中主任1人。1985年,职工4人,其中主任1人。
第一节 私塾
第二章 普通教育第一节 私塾 清乾隆年间,旗的蒙古文教学由寺庙喇嘛主持,入学的多是王公贵族子弟。汉文教学由驿站领催(拨什库)聘请教师,教领催自家子弟及其亲属子弟。清嘉庆年间,从土默特左右两旗迁入部分蒙古人,带来父授子承的教学方式,与喇嘛执教方式并存。清同治年间,王公贵族受汉族影响,从旗...
第二节 幼儿园
第二节 幼儿园 民国19年(1930),泰康设治局有公立幼稚园 3所,其中男幼稚园2所,女幼稚园1所,教职员工8人,幼儿224人。 1952年,县直机关建幼儿园 1所,内设哺乳班,可以常年入托或寄宿。保教人员20人,幼儿 100余人。1958年“大跃进”时期,各县直机关、企事业、城镇街道、...
第三节 学前班
第三节 学前班 1981年,城镇和农村部分小学校开设学前班55所,招收 5—6周岁儿童1 778人。1983年,城镇退休职工和女知识青年陆续开办个体学前班或幼儿园。1985,城镇学前班(包括幼儿园)15所,保育人员15人,幼儿375人。同年,城乡各小学办学前班128所,教师168人,学生3 ...
«
1
2
...
12932
12933
12934
12935
12936
12937
12938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