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四节 资源管理
第四节 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机构 1981年,按照黑龙江省林业总局的要求,带岭局成立了森林资源管理科,负责森林资源管理、伐区拨交验收和森林资源统计等工作。资源科建立不久,即对全局森林资源档案进行整理和观地核对。同时,各林场设资源管理人员,完善资源档案。整理后的资料,局、场一式两份...
第一节 种子采集
第三章 林木种子第一节 种子采集 1951年,带岭开始育苗生产,所需林木种子由黑龙江省林业厅统一调配。当时不仅种子质量不好,而且调运费时费事。为扭转这种局面,从1954年开始,带岭苗圃育苗所需种子实行自采。每当种子成熟季节,由局林政、防火部门指定人山区域,除组织职工采集外。也允许当地其它人员入...
第二节 种子收购
第二节 种子收购 1954年,所需林木种子统由局森林抚育科组织收购。收购多少,由抚育科下达给各森林经营所(代收)和苗圃。所收林木种子有红松、云杉、胡桃楸、黄波罗、水曲柳、紫椴、山丁子、杨、榆树等针阔树种。其中黄波罗收浆果,红松、白松收松塔毛种。收购按等论价,而后统由苗圃晾晒、加工和贮藏。 ...
第三节 种子贮藏
第三节 种子贮藏 1954年,中心苗圃建立林木种子库一处,地点位于带岭北沟原森铁线路5公里处的右侧。贮存面积50平方米,库房依山凿穴,内部为混凝土结构,造价2万余元。库内只能贮藏林木种子2.5万公斤左右。为了实现丰年多贮,此库显然不敷应用。1975年,中心苗圃利用带岭东山原苗圃防空洞加以修缮被...
第四节 母树林
第四节 母树林 划辟母树林,始于六十年代末。带岭林区共有母树林449公顷,分布在带岭南北两大沟系。其中天然红松母树林为238公顷,人工培育种子林为211公顷。母树林只有红松、落叶松、樟子松3种。天然红松母树林分布在碧水林场1林班11小班;寒月林场6林班15小...
第一节 育苗基地
第四章 育苗第一节 育苗基地 带岭苗圃建立较早。早在1940年,汤原营林署即派育苗技术员来带岭筹建苗圃,地点在现带岭中心苗圃所在地(位于带岭镇东北部,永翠河的东岸第一阶地)。当年伐树垦荒约2公顷。所用工人多数来自日本开拓团,部分是朝鲜人。 1941年春季,苗圃开始筑床打垄,培育红松、杨树...
第二节 林间苗圃
第二节 林间苗圃 根据迹地更新对于苗木日益增长的需要,1952年,带岭森林抚育站站建3处林间苗圃。其中红松林冠下苗圃1处;红松与云、冷杉林冠下1处;针、阔混交林冠下1处。林间苗圃上层郁闲度均在0.3左右。 五公里苗圃 位于北沟5公里处,永翠河西岸。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
第三节 山地苗圃
第三节 山地苗圃 山地苗圃建设两起两落。第一次于1952年,在北沟原森铁线18公里处建圃。地势平坦。红松青苗1,770平方米,落叶松2,720平方米,云杉60平方米,水曲柳840平方米,胡桃楸190平方米。作业方式手工作业;播种方式撒播和条播。由于受土壤和气候条...
第四节 整地播种
第四节 整地播种 整地做床 1950年,苗圃翻地、耙地均用牛马犁(人工扶犁),劳动强度大,效率低。1958年改用55胶轮拖拉机牵引三铧犁进行翻地,提高效率近10倍。对翻出的大土块,用胶轮拖拉机牵引园盘耙碾碎,然后对翻耙好的土地进行平整、施肥。1964年,用55型胶轮拖拉机牵引拖车...
第五节 圃地管理
第五节 圃地管理 苗床防寒 1952年,苗床始用草遮盖防寒。1967年,改为盖上防寒。当时不分苗龄,一律用土覆盖。有的年份秋末冬初气温回升,雨雪交加,覆土后苗木有霉烂现象。1985年后采用先防小苗、后防大酋,先防稀苗、后防密苗等办法,对三年生红松大苗则采取半防措施(苗床北侧裸露,南...
第六节 起苗
第六节 起苗 起苗方法 五十年代初,起苗生产均系手工作业。春天造林季节起苗,随起随运。 1954年,落叶松换床起苗及造林苗木出圃,均用锹起。同年,对落叶松苗采取锹起窖藏,春季出窖,用于上山造林的办法。1958年,始用机械牵引起苗刀切根后,再以手工提苗(起苗),体力劳动减轻,...
第一节 更新调查设计
第五章 更新造林第一节 更新调查设计 1951年,在造林前进行更新调查设计。每年夏秋季节,由林场自行组织技术力量,进行设计所需的诸项因子的调查。现地实测面积、植被、土壤、位置、坡向和坡度等项,或根据本地调查资料,按局区划的小班,扣除不适于更新造林地块(面积)后,其余面积均视为更新面积。由于林场...
第二节 整地
第二节 整地 1951年,开始在带岭镇东荒山上造林。采取粗放整地方法,随整随造。1954年在皆伐迹地采用带状整地和方块整地两种方式。带状整地,视山地形状确定横山或顺山(搂带);方块整地(刨穴整地),穴为50×50厘米,刨成丘形。整地时间在造林前一年秋夏进行。此法沿用至今。在荒山和皆伐迹地造林取...
第三节 天然更新
第三节 天然更新 建国初期,劳力有限,经费不足,对日伪时期遗留下的荒山、火烧迹地和采伐迹地(更新地块多分布在永翠河流域的中下游)亦采取天然更新方式。一股做法是:对火烧迹地和采伐迹地进行一次性清理,将有利用价值的倒木造成短材运至山下;将枝丫分别堆放、用火烧掉,然后依靠天然落种进行更新。1950年...
第四节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第四节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方式,始于1955年。先后在永翠、带岭西山、大青川、双河、寒月和南列等地开辟作业地点。作业面积为94.11公顷。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作业方式是:先清理山场,搂带或做床整地,等待天然落种更新。经1957年调查证实,1956年做的床每公顷天然幼苗,针叶树种占0...
«
1
2
...
13862
13863
13864
13865
13866
13867
13868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