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六编 文化第一章 科技第一节 机构沿革 1976年7月,十团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李凤民,副主任于永俊、张绍忠,委员8名。同时,设科技科,科长苏宗元,科员2名;1979年撤销,先后由农机、农业部门代管。 农业科研站,简称“科研站”,1971年由良种队改建而成,职工近200名,第...
第二节 科技队伍
第二节 科技队伍 科技人员多数来自分配到农场的专业院校毕业生,也有少数自学成才的。来场的专业院校毕业生以60年代为多,计百余人,多数从事农业、农机,少数从事水利工程、医药、财会、畜牧等。70年代,这部分人员外流较多,尤其是大学生,出场多进场少,先后出场48名,进场不过10名,且多是“工农兵”...
第三节 科技成果
第三节 科技成果 建场以来,虽一再提倡技术革新,但成果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建场初期,忙于开荒建场,有些技术人员初到农场,实践时间短。文化大革命期间,批“白专道路”“技术第一”,单纯提倡群众办科研,技术人员的专长和积极性没能发挥。1977年后,科技工作得到重视,虽有所好转,但一部分科技人员不...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二章 教育第一节 机构沿革 1958年前,江滨未设教育机构,仅有的几所小学,在业务上属于萝北县教育部门领导管理。分场各配1名文教助理。建场后至十团初,在宣传部门配1名文教干事。十团组建前,工会配有1名教员,负责职工业余文化教育。1973年,十团设文教办公室,2—3人,崔景峰负责;1977...
第二节 小学教育
第二节 小学教育 一、发展概况 从前,只有孟家窑孟三爷家请了一位王先生办私塾,四五家的孩子就读,有的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的读《论语》、《孟子》。日伪并屯后,郭家屯、徐家屯、向阳屯都办起了“国民义塾”即初级小学,学生80来名,教员4—5名。学的是日伪编的课本。1945...
第三节 中学教育
第三节 中学教育 一、发展概况 江滨办中学是1964年,这以前上中学要到萝北县城。这年的9月1日在八队建立农业中学,校长李志因,党支部书记蒋远文,教职员工12名,其中教师8名,当年招生54名,第二年招90名,第三年130名。学制3年,除学习普通初中学科外,增加农学、农机两科。文化大革命...
第四节 职工教育
第四节 职工教育 这里指的是职工的业余文化教育。这项工作大致可分4个阶级,第一阶级是文化大革命以前,各生产队都办了夜校,共14个,配有专职或兼职教员16名。农闲时,每周两个晚上组织45岁以下的职工学习文化,开展扫盲活动。学员约2,000名,约占职工总数的80%,分初小、高小、初中3个学段,有...
第五节 幼儿教育
第五节 幼儿教育 70年代前,幼儿教育全由各自的家长自然承担。1972年春,十七连、十连等单位率先办起了托儿所(幼儿在内一下同),入所儿童约50名,幼教保育人员7名。这年11月15日,团部成立了托儿所。入所儿童50名,幼教保育人员8名,所长王秋凡(女)。从此,团部地区和各连队先后办起了长年或...
第六节 师资队伍
第六节 师资队伍 江滨中小学的师资来源,基本上是就地取材。 1958年以前,11名小学教师,7名是萝北县文教局派来的。之后,新庄普遍建校,教师不足,挑选了十几名初中毕业生、肄业生担任教师工作。随着学校的增加,教师也逐年增加,1966年已有教师73名,其中农中教师13名。这些教师的平均文...
第七节 校舍与设备
第七节 校舍与设备 办学之初,几所小学各有两三间草房,桌椅是架起的木板。除了黑板之外,没有其它教学设备。冬天不能保证取暖,有的搬到住户的火坑上上课。1959年,县文教局发了百余套学生桌椅和10多张教师办公桌,第一次用了正式的桌椅。这时已有十几个学校,各有约100平方米的草房校舍。1965年,...
第八节 勤工俭学
第八节 勤工俭学 1958年以后,提倡勤工俭学,组织师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种实验田,拾柴,拣粮,帮助生产队干农活儿。一个生产队学校,每年平均能种地3—5亩,农忙时放假7—10天。1970—1971年春,东方红学校办了综合性的小工厂,项目有烧砖、烘炉、木工、造皮带油、火药、水胶、浆糊,研制中草...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三章 卫生第一节 机构沿革 以前这里没有医疗卫生机构。1969年9月24日,十团成立爱国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吴荣芝,副主任委员李兆详、李同合、刘恒田、库满金、委员4名。1970年3月10日,十团成立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组长刘凤林,副组长于永俊、马继诚,组员3名。1978年7月7日,江滨农...
第二节 医疗
第二节 医疗 一、概况 解放前,这里的医疗工作落后,人们既缺乏医疗知识又无治病条件,患病染疾,用民间土方,巫医假药往往夹杂其中。医院、诊所只有县城才有,路远药贵,技术水平不高,现在看来很平常的疾病,如阑尾、肺炎等等,当时都是不治之症。1945年后的一段时间,以上情况也没明显好转。 ...
第三节 卫生防疫
第三节 卫生防疫 一、计划防疫与预防接种 本场防疫部门每年按规定编制免疫计划,并报告上级有关部门。1985年,全场0—7周岁学龄前儿童1,986名全部建立计划免疫卡片和接种证。 1963年全场普种了牛痘疫苗,天花根治。1966年,接种麻疹疫苗,发放小儿麻痹糖丸,注“白百破...
第四节 妇幼保健
第四节 妇幼保健 1982年前,没有专人负责妇幼保健工作,尽管作了一些事情,但零零散散,不够主动。1982年配2人专管,工作有了进步。当年9—11月对全场36个基层单位3,172名妇女、601名儿童检查了身体,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管理手册,并进行了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1984年正式成立妇幼保健小...
«
1
2
...
14332
14333
14334
14335
14336
14337
14338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