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四节 制糖厂
第四节 制糖厂 为发展食品工业,1971年破土动工兴建了日处理能力为30吨的小型糖厂,厂址设在距场部一公里的“北山”处,占地面积815 平方米,生产用地701 平方米,修建主体厂房为二层楼结构,设有结晶车间、甜菜浸出处理车间、切丝车间、出糖车间,同时还建了办公室、职工食堂和职工宿舍,1974...
第五节 制酒厂
第五节 制酒厂 糖厂下马以后,根据农场的现实条件决定将原来糖厂的部分车间进行改建,安装上马小型制酒厂,于1980年春开始动工改建,同年9 月投人生产,全厂工人、干部40余人,当年产出白酒27吨。1981年制酒16吨,1982年达最高水平,制酒43吨。白酒厂开工生产之日就原料不足,烧烧停停,始...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六章 交通第一节 机构沿革 1960年农场开始使用汽车运输。由于汽车数量很少,没有单独成立汽车队,由当时的联合厂管理。1965年下半年成立汽车队,首任汽车队队长孙德武。1968年以后到1971年汽车队没任过正式队长,由某个单位代管,或由车队内部人员轮流负责。1973年由常青任汽车队队长。...
第二节 运输事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运输事业发展概况 1953年至1959年这段时间,农场的运输力量全部是畜力大车,全场拥有一个大车中队,队长高清云。建场初期有畜力大车16台,主要是大胶轮马车,一台车配有三四匹牲畜,其主要任务是田间运输,同时也经常往返于三站、通河镇拉运口粮、饲料、种籽及其他农场所需的生产资料及物品。特...
第三节 公路建设与维修
第三节 公路建设与维修 岔林河农场西距哈尔滨227 公里,东距佳木斯190 公里,场部距通河县城18公里。 建场初期的王家油坊,地势低洼,无一条规整的农田道路,只有田间小路,夏季每逢阴雨天,道路泥泞行走困难,场部至三站乡仅4 公里路程,马车需走一天,车行三步一停,两步一误,真可谓举步艰...
第一节 电力事业发展概况
第七章 电业通信邮政第一节 电力事业发展概况 1953年至1957年,农场没有电力。随着农场各项事业的发展,人口的逐年增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1957年春农场着手办电,当时委派基建设计人员李成章去乌鸦泡(通河县与农场相邻的一个镇)学习办电业务,回场后负责设计架设乌鸦泡至场部的线杆路线,...
第二节 电力的分布和应用
第二节 电力的分布和应用 一、分布 由于农场经营规模较小,供电区域只是本场所辖区,除了第二生产队有变电所一处,用电单走线路外,全场电力分布主要在场部地区的第一生产队、第三生产队、第四生产队、北山地区、机关、学校、职工医院、招待所以及制砖厂、修配厂、基建工程队、粮油加工厂等主要工...
第三节 通信
第三节 通信 1953年,场内只设一部电话,只能对通河讲话,地方都不通,场内有什么大事小情、通知开会等都要靠跑路送信。 1955年,架设电话线路4.4 公里,设交换机一部,可与11个中队通话,场部地区用自用线路通话,各分场分别经通河县交换台中转通话。 1970年架设线路36公里,...
第四节 邮政
第四节 邮政 建场初期,农场规模小,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居住人151 及邮政业务量等方面的限制,没有设立邮政所。为了便于农场同外界的联系,及时接转场内外的邮政信件,农场配备了一名专职通讯员,来完成农场与各地的通信业务,通信员要直接到通河县邮电局取递邮件,回场后分发给各科室及单位,每天往返通...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八章 基本建设第一节 机构沿革 1955年7 月成立基建大队,下设3 个基建中队,组成人员是由齐齐哈尔市工程公司调入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其中有副大队长李凤山、工程股长李国正、工程设计李成章,还有中队长吴俊奇等管理干部及技术工人,同时,又从哈尔滨市新建工程公司调入一批人员,其中有大队长杨满昌...
第二节 主要基建工程
第二节 主要基建工程 由于农场规模小,隶属关系多变,加之经济及条件等诸多因素所局限,与垦区各兄弟场相比,基本建设相对缓慢,到1983年共完成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工程317 万元,完成房建工程52102平方米。 50年代,除了职工住房及生产和管理所需的房屋以外,其主要工程就是1958年动工、...
第三节 职工住房
第三节 职工住房 建场初期,干部、工人及家属住的都是草泥拉哈辫搭起的小马架,房屋矮小,屋内狭窄拥挤,光线暗淡,条件很差。 1956年以后,农场重点抓了住宅建设,这时期的住宅建造结构仍然是以草泥拉哈辫和土坯为主,在现有办公楼道东盖了16栋,每栋房住6 户人家,使职工家属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
第四节 农田水利
第四节 农田水利 一、水利机构设置 开荒初期农场修建了新生干渠,大力发展水稻种植面积,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就是这时开始的。从1953年到1964年水利工作先由生产科后由基建队兼管,劳改农场时期设有水利大队,主要劳力是在押的劳改犯人。 农场很重视水利工程建设,有专职从事水利工作...
第五节 水井
第五节 水井 农场地处小兴安岭南麓,张广才岭的末端,是氟活动量高的中间地带,场部地区深井取水受火成岩地层限制(169 米以下仍为花岗岩层)浅井含氟量高不适用,农场在1982年对全场的电机井、压井、小井共24口水井进行调查,含氟量最高达到了7 毫克/升,最低也有0.3 毫克/升,大大超过国家规...
第一节 自然养殖
第九章 渔业第一节 自然养殖 农场地势低洼,发展养渔业的条件,可称得上得天独厚,全场境内现有水面4835亩,可养殖水面1800亩,占总水面的27%,已被利用养鱼水面仅145 亩,只占总水面的3 %。 渔业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是建场初期较长一段时间农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完全可以说是鱼米之...
«
1
2
...
15176
15177
15178
15179
15180
15181
15182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