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医疗医药
第二节 医疗医药一、医 疗 1948年,只有1名兽医兼人医,以后发展到2人。当时缺医少药,设备简陋,处在“一个大夫,一根银针,一个诊包,一把草药”和“头痛发烧正痛片,小伤小口二百二”的医疗条件。医生身背诊包走门串户,行医送药。医务所建立后,127.4平方米的3间草房有四大用途:门诊部、小药房、...
第三节 防疫保健
第三节 防疫保健一、防病灭病 建场初期,卫生防疫工作由卫生医疗单位兼管。防病工作薄弱,人们对防疫和保健认识不足,卫生条件差,常有流行性出血热、小儿麻疹、菌痢、伤寒、流行性脑炎类等疾病发生。克山病、甲状腺肿、大骨节等地方病危害更加严重。 赵光农场是地方病的重灾区,地方病分布广、病人多、病情重、威...
第四节 队伍
第四节 队伍农场医疗技术队伍从建场时1人发展到1984年203人:具有高级职务的13人,其中主治医师3人、医师9人、护师1人;中级职务的82人;初级职务的108人。他们中大专学历的4人,占有学历的人数的11%。具有高中级职务和大专学历的多集中在场职工医院,分布不均。 1969年起,卫生部门开始成...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七章 体育第一节 发展概况50年代以前,农场体育活动的项目比较单一,不论职工干部还是学校学生都喜欢打篮球。每进行一次比赛,男女老幼围观的人甚多,不少篮球迷虽不会打球,但逢场必到。以后,逐渐发展到乒乓球、排球、羽毛球、田径、体操和武术、射击等20多个感兴趣的运动项目。1984年,全场已有业余篮球...
第二节 群众体育
第二节 群众体育建场初期,职工自己动手平整篮球场地,用旧木料钉制简易的篮球架和乒乓球台,在业余时间,自动组织起来赛篮球、打乒乓球、下象棋、练长跑,异常活跃。1953年春播结束后,职工自动组织举行了农场第一次男女篮球赛;1954年农场组织了第一次田径运动会。以后时常到通北县政府、通北中学进行篮排球友...
第三节 学校体育
第三节 学校体育1957年以前,学校体育工作没有广泛地开展,只是由兼职教师上体育课。 1958年后,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均纳入教学计划,并且逐步配齐了专职体育教师。60年代,农垦局中学先后调进3名体育学院毕业生从教,按教学计划每周上两节体育课,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队...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五编 社会第一章 人口第一节 发展概况1947年建场当时,全场只有15人,多数是东北局分配来的干部、首长警卫人员、部队转业军人。他们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年纪稍大一点的也没带家口,从牡丹江、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汇聚拢来,成为办机械农场的尖兵和开路先锋。几十年过去,他们之中多数人早就离去任职...
第二节 人口构成
第二节 人口构成全场现有居民5655户,总人口25 250人,其中男性12 988人,女性12 252人,男女比例1.06:1。 一、年龄构成 1959年北安县人口普查,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和1984年农场公安分局统计,全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如下表: 不同...
第三节 人口分布
第三节 人口分布建场最初几年,人口都集中在场部居住,1953年生产队建立后,逐渐分散下移。但场部人口一直占有较大比重。1982年统计,场部有6113人,占总人口的24.2%;一分场人口较多,5349人,占总人口的23.2%;三分场人口较少,4086人,占总人口的16.2%。1984年统计,场部有6...
第四节 计划生育
第四节 计划生育60年代初,国家下发关于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文件,农场也发出开展计划生育的号召。由于认识落后,措施不利,宣传的不够广泛深入,只有少数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采取一些节育措施。“文化大革命”期间,生育处于无政府状态,人口自然增长率急剧增长,高达25~38‰。 1973年,成立计划...
第一节 特点
第二章 语言第一节 特点赵光农场是由多民族人口组成的大家庭,来自南国北疆不同省市和地区。多民族有多种语言,多籍贯也带来多种方言。这就形成了农场语言多、杂、俗的特点。 建场初期,除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外,还有极少数的苏联人和日本遗孤。这些人除在本民族间说民族语言外,通常都说不大流利的汉语。...
第二节 谚语
第二节 谚语一、气象谚语 风 东北风,雨祖宗。 旱刮南风不雨,涝刮西北风不晴。 没有春风,难得秋雨。 风三,风三,一刮三天。 日落北风死。 开门风,闭门雨。 雾 早雾晴,晚雾阴。 沟雾晴,山雾阴。 十雾九晴。 云 东跑云,西跑雨,倒发云才有雨。 ...
第一节 婚嫁
第三章 风俗习惯第一节 婚嫁50年代以前,青年男女的婚嫁有别于农村,又不同于城市。党组织十分关怀开拓者队伍中的大男大女的婚姻问题,场领导亲自牵线搭桥做红媒,也倡导因陋就简办婚事。男不置家具,女不要彩礼,农场只发给一块板皮饭桌和面菜两用的木板,两套行李搬到一起就算完婚。1950年10月1日国庆节那...
第二节 丧葬
第二节 丧葬农场丧葬一般多沿袭旧习,为死者办丧事的方式各民族大同小异。1983年以前,一律棺木盛殓,实行土葬,安葬于山坡林旁。几十年来,场部东山林边的小山坡处自然形成一个土葬场。也有零星土埋的。60年代,原农垦局党委书记袁安泰在北京病重治疗无效而逝世,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不久在农垦局文化宫召...
第三节 节庆
第三节 节庆农场的节庆活动和当地村镇格调大致一样,特点不甚明显。场内各族人民的节庆习惯基本相同,有些封建意识很浓的阴历节日已经革除,或逐渐消逝。保留下来的民间传统节日,多数是旧貌换了新颜。 正月里,人们最欢庆的节日有春节、破五和无宵节。以春节为最。因事外出无论路途多远也要赶回家“过年”,一家人团...
«
1
2
...
8041
8042
8043
8044
8045
8046
8047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