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节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第四章 水利第一节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一、黑龙江大坝 黑龙江流经萝北县境内 145.6公里,到兴东村以下进入平原,河道开阔,水势浩渺,春秋两季洪水泛滥,洪汛水面高出地面2—3米以上。 解放前,黑龙江水不时泛滥成灾,使沿岸上层冲刷严重,造成河道逐渐南移,50年来已冲刷塌岸 500多米。旧官...
第二节 农田井
第二节 农田井 建国前每个平原区域自然村仅有1~2眼小土井,供人畜饮水,山区村屯饮用山沟自然溪水。 建国后人民政府除了组织打人畜用井外,狠抓了农田灌溉井。1973年开始大搞机电井,用于旱田灌溉的32眼,其中配套的21眼,装机容量为125.8马力,有效灌溉面积2 200亩。自1983年开始出现了...
第三节 农田灌溉
第三节 农田灌溉 民国15年(1926年)萝北县知事程汝霖,引用鸭蛋河水自流灌溉耕种200 垧稻田,日伪时期,日本人招募了朝鲜族人种水稻,修筑了都鲁河和鸭蛋河两条水渠,播种了550垧水稻。 建国后,人民政府很重视水利建设,从1953年开始兴办水利设施,到1985年全县已有肇兴抽水站,凤翔灌区和...
第四节 水源利用
第四节 水源利用 境内水资源来自 3个部分,一是自产地表水径流量;二是地下水可开采量;三是深入县内的客水。 河流水源利用,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平水年用水量约 6 000万立米,其中从江、河、泡、泽引用水44万立米;从水库、塘坝引用水2 000万立米,干旱年缺水量在200万立米左右,由于地下水源丰...
第五节 水土保持
第五节 水土保持 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4.6万亩,其中坡地1.82万亩。荒山坡地 2.78万亩。重蚀区为太平沟乡、奋斗乡、环山乡和凤翔镇所属两个山区村,共32个村,流失面积占 90%以上。轻蚀区为肇兴乡、团结乡、名山镇、苇场乡、莲花乡、东明乡和凤翔镇所属三个村,共56个村,流失面积不到10%。 ...
第六节 水利工具
第六节 水利工具 水利工具从无到有,由人挑土篮子到机械化。 推土机,现有东方红“60”推土机4台,铲运斗2台,东方红“55”胶轮车1台,小四轮1台;挖掘机2台,150湿地推土机2台,20T平板车 1台,在修江堤,筑水库挖排水沟等水利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钻井机 自组建专业钻井队以来,目前...
第一节 水产资源
第五章 渔业第一节 水产资源 一、水域分布 境内水域面积为31 533万亩。 流经本县黑龙江段上游(太平沟乡境内)是山区地带,江面狭窄,水深流急,石头密布江底,并有加荫河、大马河等10余条河流注入黑龙江,是细鳞、哲罗、黑龙江茴鱼等冷水性鱼类生长、产卵的天然场所。从鸭蛋河口往下是平坦地带,江...
第二节 水产养殖
第二节 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业过去受“以粮为纲”错误思想的影响,1直处于荒田1亩有人管,荒水万亩无人问的状态。渔业生产是以捕捞为主,私捕乱捞,越捕越少,越捕越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水产养殖业才被重视,1970年开始县专业打鱼队在莲花泡放养鲢鱼3万尾,鱼种规格在3寸左右,当年5月投放10月出池...
第三节 水产捕捞
第三节 水产捕捞 一、解放前捕捞状况 萝北县渔业生产历史悠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就有24户在黑龙江常年捕鱼。中华民国时期前后有40户,这时期的捕鱼户主要集中在夹信子岛和大江通两地。日伪时期已发展到48户专业捕鱼户。当时鱼具落后,捕捞方法简单,除了使用钩和棉线网以外,主要靠人力捕捉;捕捞...
第四节 水产加工
第四节 水产加工 1979年开始鲟鳇鱼子加工。当时在盛产鲟鳇鱼的肇兴乡设有鲟鳇鱼子加工厂,为了闯过加工鱼子技术难关,加工人员到大连市学习鱼子加工新技术。1980年通过大连市外贸公司向西德出口鲟鳇鱼子,当年出口225公斤,创造价值10 万余人民币。 由1980年到1983年,4年时间共向西德出口...
第五节 渔政管理
第五节 渔政管理 60年代由于渔政管理不善,自然生长鱼类的私捕乱捞现象十分严重,致使越捕越小,越捕越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政府加强了渔政管理、调整了渔业生产机构,颁布了管理条例,还确定了一位副县长亲自抓水产工作。各重点乡、镇设专职乡、镇长和渔业助理员主抓渔业,各村也有专人管理,形成了...
第一节 畜禽饲养
第六章 畜牧业第一节 畜禽饲养 一、大牲畜 解放前人们长期饲养以大牲畜作为农副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主要动力。那时除地主、富农饲养较多外,一般农户只能饲养一两头役畜耕耘农田。 建国后,全县大牲畜有了较快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8年土地改革以后,土地还了家,农民开始添...
第二节 畜禽改良和繁殖
第二节 畜禽改良和繁殖 解放前畜禽全是本地品种,日伪统治时期引进部分良种,与本地畜禽进行改良,收效甚微。建国后人民政府很重视畜禽的发展和改良,从外地多次引进各种畜禽优良品种,由本交到人工授精,推广新技术,改变了历史上纯属本地畜禽品种的传统,优良品种达到改良和普及。 一、马 解放前萝北所有的马...
第三节 疫病防治
第三节 疫病防治 解放前境内危害家禽比较严重的疫病有: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内称 3号病),马鼻疽,马淋巴管炎,马腺疫、马炭疽;牛口蹄疫(内称 1号病),牛羊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猪瘟、猪肺疫、猪丹毒、猪气喘病,仔猪白痢、仔猪副伤寒、猪水泡病(内称5号病,现称口蹄疫);鸡新城病(鸡瘟)禽霍...
第四节 国营畜牧场
第四节 国营畜牧场 1963年 6月在肇兴公社胜利大队南旱河沿,组建了国营种畜场。初建时有党支部书记、厂长、会计兽医等 6人,工人40人,有拖拉机1台,胶轮车1台,马车3辆,7垧耕地。建场后陆续从外地购进“弗拉基米”公马3匹,母马15匹,朝鲜公牛4头,母牛20头,新疆细毛公羊 4只,母羊20只,...
«
1
2
...
12824
12825
12826
12827
12828
12829
12830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