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人口分布
第二节 人口分布 1921年,全县18 462人分布在8个区域:城区384户,2 353人;延兴镇167 户,1 048人;兆兴镇658户,4 580人;鸭蛋河526户, 4 425人;宝泉镇185户,1 281人;孙家船口188户,1 297人;太平沟344户.2 255人;佛山镇178户,1...
第一节 人口自然构成
第二章 人口构成第一节 人口自然构成 一、年龄构成 50~70年代,由于大批移民、转业官兵和知识青年,先后到萝北参与边疆的开发和建设,所以,青壮年人口增加较多;70年代以后,全县人口比较稳定,少年儿童比例在扩大,老年人口比例在逐年增加。 根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其年龄状况详见下表。 ...
第二节 人口社会构成
第二节 人口社会构成 一、人口家庭状况 人口的增减,影响到户数的变化。50年代,由于移民、垦荒及转业官兵来县建设边疆,人口大幅度增加,所以,户数也相应的增加,集体户增加的比例更大些。60~79年代的特点是,每个家庭户人口较多,在所谓的大家庭中,有的是祖孙几代,有的是子女较多,平均每户七八口人,...
第三节 民族构成
第三节 民族构成 萝北,古代是少数民族居住地,现在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自唐虞三代直到秦末为肃慎氏(满族之古名)居地,以后的各历史时期有挹娄、扶余、勿吉、黑水靺鞨和女真等少数民族都在此地生息繁衍。由于清初之前两次民族大迁移,到清代末期,境内仅有为数极少的土著居民,一为沿江一带的赫哲人,一为深山区的...
第一节 生死变动
第三章 人口变动第一节 生死变动 萝北设治较晚,当时人口稀少。太平沟等地金矿业的开发,外地来开采金矿者皆是男性,故男多女少,而且相差悬殊,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东北沦陷的14年,也是男多女少,加之缺医少药,高出生高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50年代,由于男性和女性...
第二节 迁移变动
第二节 迁移变动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萝北设治时,人口稀少。由于太平沟等地金矿业的开发和工商业的发展,人口逐渐从冀鲁吉奉等地自行流入。民国时期,由于放荒开垦土地,从辽宁、吉林、山东等地迁入部份人口。东北沦陷时期,有一部份人口是自行流入的,也有当局迁来的开拓民。 1955年,北京、天津...
第一节 自然生育
第四章 人口生育第一节 自然生育 旧社会,人民深受剥削和压迫,过着饥寒交迫,牛马不如的生活,生育与健康问题,无人过问,又缺医少药,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阶段。 解放后,人民生活安定。但几千年来一辈留一辈传宗接代和“多子多孙多福多寿”的封建残余思想,在群众中仍然存在着,当前又产生了一种...
第二节 计划生育
第二节 计划生育 一、组织机构 计划生育工作,始于1956年,列入妇幼保健工作之中,设专人负责。1962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1963年县委、县政府成立了萝北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卫生科。“文革”期间,其机构被迫取消。1972年重新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与卫...
第一节 变动管理
第五章 人口管理第一节 变动管理 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户籍管理。民国时期,县下设镇,镇辖屯,屯中25户为间, 5家为邻,这些基层政权均兼管户籍。 伪满洲国时期,由警察署(后改为国境警察本部)管理户口。伪康德元年(1934年)为保甲制,全县分为八保,保辖屯、屯辖牌、牌辖10户居民。1939年(...
第二节 生育管理
第二节 生育管理 计划生育管理部门配备有专职统计员,县直机关各下属单位也配有兼职统计员。1979年,各乡镇配备了计划生育专职人员。规定了统计制度,除通过报表形式进行正常的月报、季报和年报,进行各种专业性的人口数据、资料的统计外,还进行一些专题调查和典型调查。这些统计和调查对掌握县内人口构成、死亡...
篇下序
第四篇 农业篇下序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兴东设兵备道,开始营垦,由腹地迁来民户70,计 300人皆荒居散处,未成村落。清末又有130户,1 000人皆从奉、吉两省迁入。因营垦工具陈旧,多用锹镐拓垦,历经6年之久仅开出耕地91.3垧。① 民国3年(1914年)开始大量放荒招垦,至民国5年...
第一节 土地改革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第一节 土地改革 萝北县自清末开始到民国时期均由官府出放毛荒,凡有钱者均可出资承领,五年后升科向官府交纳地租。官绅承领大量荒地,或雇工耕种或以土地出租,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东北沦陷时期的1938年实行“产业计划”,将全县土地以每垧15~30元的价格强行收归官办的“满洲...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 一、农业生产互助组 土地改革之后,农民按家庭人口平均分得了土地和部分生产工具。但是由于生产资料不足,各农户单干困难较大,民运工作团派出人员到各自然村屯,动员农户组织临时性的换工插具互助组,农业生产在团结互助克服困难中发展起来。人民政府积极动员农民在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
第三节 农业生产的改革
第三节 农业生产的改革 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推行“统一经营,联产到劳责任制”。但实际上没有认真实施,基本上仍吃大锅饭。1981年奋斗公社鉴于双山大队生产最落后,生活最贫困,年年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的实际情况,决定在这个队实行承包责任制,即由大队定任务 (包括产品种类、交售数量等 ),定质量,...
第一节 土地开发
第二章 种植业第一节 土地开发 萝北先民,居徙无常,或渔或猎不事垦殖。清朝末年太平沟采金业日盛,人口骤增,出现了小块开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立兴东兵备道,道署开始放丈,承领者无几,开垦极慢,耕地寥寥。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广东省新会县商人陈国圻在汤原县治下设立兴东垦务公司。该...
«
1
2
...
12822
12823
12824
12825
12826
12827
12828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