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文学创作
第二节 文学创作 民国 8年(1919)《望奎县志》载有高等小学校教员张玉书撰《祭黄克强先生文》与《祭蔡松坡先生文》两篇文章,文思俱佳,可谓当时之杰作。那文选的《望奎县师范学校开学记》也写得情景交融,寓教育于文中。 除此,尚有张玉书的旧体韵诗两首,题为《通江埠即事》,描叙了当时通江埠码头盛...
第三节 摄影
第三节 摄影 民国 5年(1916),明水县肖凌举来望奎镇南二道街路北开设《光学》照相馆,为望奎有摄影业之始。 1927年阴历四月十八日,经过数年修建的灵山古寺落成,举行“开光”典礼,肖凌举前往,为“如来佛”照相,故弄玄虚,事先拍好的底片冲洗后装入相机,趁群众围观,当场印相冲洗,佛像毕现,...
第四节 美术 书法 歌曲
第四节 美术 书法 歌曲 解放以后,书法、美术、歌曲等都得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优秀作品不断涌现,群众文艺新秀茁壮成长。县文化馆举办了各种文艺学习班和成立了协会组织,使群众文艺有领导、有步骤地发展。到1984年, 举办了各种美术学习班32次,为城乡培养骨干234人,举办展...
第五节 民间艺术
第五节 民间艺术 一、剪纸 清末民初随着垦荒耕耘者的集居,一些心灵手巧农家妇女剪贴窗花粘于纸窗上。这类作品渐发展为剪动物、人物肖像,形象逼真,巧夺天工,造诣功深。如鸡、犬、牛、马、百鸟朝凤、五谷丰登,以及各式人物的剪纸。为农村纸窗的主要装饰,美观大方,成为点缀生活的高超艺术品。 解放后,...
第一节 报刊
第三章 报刊 广播 电视第一节 报刊 民国 7年(1918),望奎仿清朝旧制,曾油印《堂报》,由县公署内务局发行。报道省政府上谕及县政法令实施、职官变动等事宜,每月一刊,印张随文稿多寡而增减。均采用文言体,至民国12年(1923)停办。 伪满时期有《月报》,为伪县公署机关报。报道...
第二节 广播
第二节 广播 1939年私商天德宏、公兴成为招揽生意,购置了交流收音机,带5W高音喇叭和手摇留声机。播放戏曲、流行歌曲唱片喧闹市井,以招徕顾客。不久,广兴奎杂货商也添置了 1套,互相竞争生意,每晚灯火通明,声传全城。 建国后,县广播事业逐渐发展起来。1950年春,省文化局分配县文化馆一台苏...
第三节 电视
第三节 电视 1976年,省广播事业局投资 2.9万元,在西南五道街路北建52.7米高电视差转台,发射功率50W,供县城接收电视。1979年4月,县商业采购牡丹江牌18时黑白电视机20台。售给各机关团体单位,居民极少购买。并因常发生故障,显像不清,只卖出13台电视机。 “六五”期间随着社会...
章下序
第四章 文物古迹章下序 民国 8年(1919)《望奎县志》载:“厢白旗二佐卢家开地得三足铁锅一口,字迹模糊,惟上有‘大宋’二字尚可辨认;惠字七井寇家开地,得一风磨铜三足香炉,重十斤,炉底有字:‘唐贞观’年造;望奎城内于家开地,得一箭头,长约七寸,系属何年何代之物,无从考证”。 建国后,遗址...
第一节 遗址 遗迹
第一节 遗址 遗迹 一、古遗址 (一)厢蓝头遗址。位于卫星镇厢蓝头村南距呼兰河 100米,面积10万平方米。地表陶片较丰富,陶器表面一般经过打磨,纹饰有剔刺纹、方格纹、篦点纹、水波纹、乳丁耳、桥状耳。器类有罐、高瓴壶、把杯。文化层厚 2米左右,是我省青铜时代的一处重要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
第二节 文物
第二节 文物 一、文物点 海丰镇八方前村前300米处,克音河右岸400米台地上,采集了 3片夹沙方格纹陶片,其中一尖唇侈口口沿。 通江镇白头村林场东南150米处,南距索伦沁遗址350米。1977年 6月,挖防护林壕时,周伦在距地表70公分处挖出一口金代铜锅,呈焖罐形,重18.5公斤,菜刀...
篇下序
第十九篇 卫生篇下序 清末民初,随着土地开发,镇基出放而人口迁徙,民间医生、渐次来境,由于诊金、药价昂贵,劳动人民,大多无力就医用药。生病多采用拔罐、扎针、艾灸等民间土方土法治病。有的祈求神佛保佑,有的只得“小病挺,大病抗,重病只待见阎王”,疫病流行无法控制。1911年 4月间,纪家沟、刘家沟发...
第一节 医疗机构
第一章 医疗第一节 医疗机构 一、管理机构 建县后,卫生工作由警察所管理,下设卫生队,有巡长1人、巡警4人、清扫夫10余人。 民国12年(1923)3月1日,由警察所主持中医考试。应试者93人,发榜合格者60人,经县公署发给《行医许可证》,余者取缔行医资格。 民国19年(1930...
第二节 医疗队伍
第二节 医疗队伍 解放前,望奎医疗事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医疗队伍发展缓慢、素质低下。清末全县仅有24名游散的中医。民国8年(1919)西医传人。伪满康德7年(1940)才有护理、药剂人员。解放时,全县医疗队伍发展到250人,其中:中医223人,西医22人,护士4人,药剂师1人。 解放后,为...
第三节 医疗设备
第三节 医疗设备 民国时期,私立医院、诊所设备简陋。中医诊所有脉枕、桌凳;西医诊所有听诊器、注射器、体温计、血压计;以及刀、剪、镊。 伪满时期,县立病院有显微镜、X光机以及诊椅、诊床和手术器械等,多由日本购入。 建国后,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器械不断更新,相应地增添了各种先进的器械设备...
第四节 中医
第四节 中医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姜万生由阿城县迁入厢蓝三井(火箭乡)行医。光绪三十一年(1905)又有刘名扬由巴彦县迁恭字二井(海丰镇)开铺行医。此后,接踵而来的有李良春、刘天阁、赵永和、许廷俊等中医。从五常、青冈、海伦等县迁到水营四井(东郊乡)、坤三段(富饶乡)、水营二井(卫星镇...
«
1
2
...
13752
13753
13754
13755
13756
13757
13758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