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四节 抗日力量
第四节 抗日力量 据伪北安省《治安防卫》载:“康德6年(1939)6月1日设省当时,在管区内蟠踞匪团约900人,值农作物繁茂时期,侵入民间进行宣传反满抗日思想,袭击部落”。此一时抗联三路军三、六、九支队在北安辖境转战南北、英勇杀敌,活动频繁,打得敌人焦头烂额。同年 8月,一支队队长王明贵与九...
篇下序
第十六篇 教育篇下序 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学兴立,民众渴望求知,地方当局以振兴教育为“第一要政”。 光绪三十四年(1908)望奎境内兴办初等小学堂。民国 2年(1913)增设高小班,设治翌年为推进教育,成立劝学所。整顿私塾学馆,增办高等小学及国民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仅占14.5%。 民国1...
第一节 私塾学馆
第一章 各类教育第一节 私塾学馆 私塾是科举制时延续下来的传统办学形式,分为“设馆聘师”和“塾师自办” 2种。前者为地主乡绅在家设塾称教馆或坐馆,招聘塾师,约定束惰(学费),兼收亲友与邻里子弟。后者则为有志教育的儒生,在自家设帐授徒,广收儿童,学生按年或按季缴纳一定的学费。此外有井屯筹...
第二节 学前教育
第二节 学前教育 建国后,注重学前教育。1956年8月1日创办县政府机关幼儿园。该园设在县城中心,教室5间,设主任1名,幼师2名,招收4—6岁的儿童。初开1个班,收儿童40名,为全日制。课程内容:启蒙式的语言、计算、体育、音乐和美工、讲故事、猜谜语等。每节授课10—15分钟,但最多不超过25...
第三节 小学教育
第三节 小学教育 一、私立小学校(国民义塾) 望奎私立国民学校于民国2年(1913)3月开办 6所,占地面积1.07万平方米,建校舍26间。民国6年(1917)2月,增设22所,占地面积3.16万平方米,建校舍92间。28所私立国民学校,分布在县城6所,正蓝三佐北井 2所,信字六井2所,信...
第四节 中学教育
第四节 中学教育 一、解放前的中学教育 民国15年(1926)县设1所初级师范。民国17年(1928)7月改建为初级中学,地址南四道街路南(今三中)。初设2个班,学生74人,校长、教师共8人。教材有国文、数学、史地、理化、音体、美术等。学制为3年,经费由县政府拨给,至1931年两期毕业生共...
第五节 专业教育
第五节 专业教育 一、师范学校 民国15年(1926),受新学运动的影响,城乡国民学校增多。为培养师资,7 月间,建立初级师范1所。初建时收学生61人,设1个班,教职员6人,学制1年。毕业生由省教育厅统分,1928年7月停办,取得毕业文凭102人。是年秋建立女子师范讲习所,招收学生23人,...
第六节 特种教育
第六节 特种教育 聋哑学校建校于1959年。初由县民政部门主办,由省聋哑师资训练班代培教师2名,招收6名新生。课程设语文和数学,每日上午 3节课,下午学工艺,使其残而不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材。教学方法以口语为主,以手势指法为辅,多用教具,提倡直观教学。 1960年,由民政与教育部门...
第七节 成人教育
第七节 成人教育 一、通俗教育讲演所 民国6年(1917)5月,由设治局设通俗教育讲演所。地址在东大街路北,占市房 5间,设所长1人,事务员1人,讲演员2人。每日讲演4小时,内容为“改良风俗”,“兄友弟恭”,“父慈子孝”,“邻里和睦”等等。所谓挽正人心,维持风俗,辅助社会教育之进步。并设图...
第一节 师资来源
第二章 教师第一节 师资来源 民国教育会是县教师组织,也是改造塾师的团体。教育会章程规定:“凡人会者,须热受教育事业,接受教育讲习,钻研教学业务,为培养新一代服务……”。望奎办新学,对校长、教师的学历与资力比较注重,中小学校长必是师范以上学历,经县检定合格录用,教师则由校长择优聘请,连...
第二节 教师待遇
第二节 教师待遇 清末民初,塾师是以粮代薪每年学生交纳秫楷100捆,小米 2至3斗,名为“束惰”。设治后,官办学校教师薪俸,靠地方土地、粮食摊征治学捐款。经办人上留下扣、巧立名目、落到教师手中,所余无几。官办初等小学及高等小学,全年江帖14.4万吊,月均每人 522吊,以27吊185文折合银...
第三节 师资培训
第三节 师资培训 教师毕业于专门学校的少,普遍文化水平低下,甚至有初中毕业生教初中,高小毕业生教高小的。为了提高教师素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958年设立中师函授班,配编 7人。主要辅导乡镇小学教师,发讲义自学,定期辅导。分片讲课,期末考试,合格者发结业证书,不合格者继续学习。 196...
第一节 管理体制
第三章 教育行政第一节 管理体制 望奎于民国6年 1月成立劝学所。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重学务,办新学,设所长1人,视学1人,专司考查城乡教学指导和改良教育事宜。劝学员 2人,劝导儿童就学,文牍1人,会计1人,庶务1人,雇员4人,使役4人,共计15人,为劝学所的行政编制。同年 5月成...
第二节 考试制度
第二节 考试制度 一、解放前的考试制度 民国时期,全县各中、小学校均采用百分制评定学生成绩,除日常作业外,分为月考和期考。考试后按各科累计分数多少,依顺序排列名次,张榜公布。 1926年以后,初级师范、女子师范讲习所、初级中学等,均采取考试制度招收学生。初小和高小学生入学时,不举行考试入...
第三节 教育经费
第三节 教育经费 民国 6年(1917)始制定教育经费预算。设治后,共有官办学校12所,连同劝学所、教育会及讲习、讲演所等,年支出教育经费37.88万吊(折合银元2.68万元)。其中:官办学校薪金14.4万吊,食杂费7.37万吊,私立学校津贴 4 320吊。经费来源于地方垧捐、粮捐与街基租。...
«
1
2
...
13749
13750
13751
13752
13753
13754
13755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