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四节 防洪工程
第四节 防洪工程 一、蒲鸭河北岸临时防洪堤。1971年春,刚刚进点为保护待建场部地区的8队职工,在干部王进康,金钟辉,金世岭的带领下,沿蒲鸭河水线边缘,修筑了一条简易堤坝。西起气象站南,东至林业站南,全长1,500米,堤高一米左右,顶宽不足一米,土方约3,000方。这是建场后修的第一座堤坝。...
第五节 治涝工程
第五节 治涝工程 一、军普路西排干。沿军普公路西侧,北起傲来河桥,南至蒲鸭河桥。1971年秋嘟噜河洪水经莲花泡漫到军普公路西侧,新建的傲来河桥因下游无河道,不能过水被堵死,积水逐渐升高,如不采取措施,洪水势必漫过公路,淹没路东的庄稼。8月下旬,团长吕全盛带领仅有的两台推土机,在牛皮林西侧开挖...
第六节 灌溉工程
第六节 灌溉工程 普阳农场由于沿江靠河,地下水位高,水资源得天独厚,取之不尽,是开发农田灌溉极有利的条件。1976年以后,气候转旱,旱情逐年加重,加之沿江附近耕地多沙壤土,土层薄不耐旱。特别是3、4、9队更甚,小麦株高仅20多公分,沙包地上成片旱死,亩产仅一百多斤。因此,在抓紧防洪治涝的同时...
第七节 桥涵建设
第七节 桥涵建设 1970年秋,开荒队完成了军普路东的秋季开荒任务以后,1971年向柳木岗发展,需要在蒲鸭河上架座木桥。1970年12月,由开荒指挥部负责人王志学带领凌必兴,张学仲、刘永泉、漆栋梁,张世礼等进行沿河现场勘察,桥位选在牛皮林正南方蒲鸭河向北弯曲处。定位后的当年冬,由张、漆共同设...
第八节 工程管理
第八节 工程管理 水利工程建设,短时间内可以完成,但要使其长期发挥效益,就必须加强维护管理,保持永久完好。初期,由于认识不足,重建轻管,甚至只建不管,在江河堤防上到处挖坑扒口,随意填堵排灌沟渠,机泵设备零件丢失,不仅降低了工程效能,又浪费了国家财产。特别是地处沿江洼地,四周是堤,一旦出现问题...
第九节 水利队伍的建设
第九节 水利队伍的建设 1966年8月,汤原农场工程队组建,有职工20余人,负责架桥、修,路、架设电力线路。机械设备,仅有一台改装的东方红——54推土机。翌年,增加3台移山——80推土机和1台平地机。兵团组建后,工程队扩大到140余人,多是知识青年。搬迁普阳后,水利工程量大,机械设备逐年增多...
第一节 概况
第三章 农机第一节 概况 农业机械,是机械化国营农场的主要生产手段。1957年建场不久,铁道兵密山农垦局即调给拖拉机32台、各种农机具68台(件)。当时,未设专门业务机构,办公室有两名机务助理员。1958年10月,设机务科,科长李清,科员3人。经过数年的实践和学习兄弟场的先进经验,机务工作...
第二节 机务队伍建设
第二节 机务队伍建设 场第一批拖拉机手,是1957年来自兰州军区的工程兵2团、农建2师复转来的少数推土机手和坦克兵,还有部分宁安农机校、勃利农机校和王岗农机校的学员。第二批拖拉机手,则是1958年来场的转业军官。他们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肯刻苦钻研技术,很快成为生产的主力军。建场初期,工作和...
第三节 农业机械的演变
第三节 农业机械的演变 1956年铁道兵9师留守单位一台热特25k转给农场。1957年密山农垦局凋给农场KS30拖拉机50台(东德产,后退回20台),斯大林80号1台(苏联产),k951台(英国产),大犁和其它农具。这些进口机械,型号杂,配件缺,常常因缺件而窝工误时,不能充分发挥机械效能。农具...
第四节 标准化活动
第四节 标准化活动 标准化活动,早在六十年代就开展了,后受“文革”冲击而终止。1978年,总局在双鸭山农场召开机务管理十项标准化现场会议,重新在全局推行。 由于场党委重视,业务部门狠抓落实,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检查评比,年末检验考核,1984年末,全场十七个农业生产队,十五个实现了标准...
第五节 技术革新和抗灾抢收
第五节 技术革新和抗灾抢收 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机械技术状态比较落后,农机具不配套。拖拉机手们在实践中逐步熟悉了机械的技术性能,一方面积极改进操作方法,充条发挥机械效能,一方面积极设法改进一些装置,从节能、高效、改善劳。件分等方面做了大量革新工作,模范拖拉机手李风海,曾被誉为革新能手动他和...
第六节 农机修理
第六节 农机修理 农机修理所,建于1957年春夏之间。修理工16人,大多来自工程兵2团。当时,一无设备,二无材料。为了应急,工人利用一个变电器,改装了一台电焊机,自制一批电焊条,开始焊接一些断裂粗件。1958年扩建为修配厂,分设大修、电焊、燃油、车工、锻工车间,人员增到60余名,而设备简陋,...
第四章 林业
第四章 林业 1979年成立林业科,以前一直未设专管林业的机构,仅有技术员一名,属生产股(后改农建科)编制,负责全场林业建设。历任科长王国善,副科长张京平,韩永利,技术员3名,林政助理员2名。同年建立林业站,站长1名,支部书记1名,苗圃果园工人6名,营林员19名,护林员2名。
第一节 造林
第一节 造林 汤原时期,对林业建设缺乏认识,因而也不重视。每年年初,给各个生产队下达的植树造林任务,大都能够完成。但由于管理不力,种的多,活的少,成绩不大。1971年搬迁时,全场没有几条象样的林带,绿化工作搞得不好。建场十几年,生产队住地没有几棵成材的树木,站在高处一看,哪里秃哪里就是农场生...
第二节 育苗
第二节 育苗 搬迁初期,由于生产条件差,没有一块能排能灌和充分熟化的地块。1973年才建立苗圃,有—名专职干部和一名技术员(无专职工人)。苗圃的全部劳作,由场业余文艺宣传队的20多名队员承担,农忙育苗,农闲演出,一直到1979年林业站成立,才为苗圃配备了工人,宣传队也就解散了。 197...
«
1
2
...
14386
14387
14388
14389
14390
14391
14392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