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节 土地区别
第一章 种植业第一节 土地区别 1964年3月,省农垦厅派刘景隆工程师和黑河农场局勘测队,具体负责嘉荫农场规划设计工作。1964年7月30日完成了3个自然林场,l3个农牧生产队,1个实验站和场部的规划设计。并同时完成了开荒铺面工作。 当时的农牧生产队,土地按六区轮作设计,地号长2000米...
第二节 种植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种植业发展概况 1964年由嘉荫县属双河农场并入耕地9500亩,当年开荒60000亩,播种l2600亩,粮豆平均亩产77.5公斤。1965年又开荒66633亩,播种64500亩,粮豆平均亩产65.5公斤。1966年开荒49290亩,播种面积l41000亩,粮豆平均亩产62.5公斤。年...
第三节 耕作栽培技术
第三节 耕作栽培技术 耕作制度是农业技术的整体,是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相关联的。 在总结分析多年来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沿用的苏式农具及平翻耕作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本场多雨,白浆土质地粘重黑土层薄等自然特点,1964年建场就确定了小麦平作,大田作物高台大垄作,平垄结合的耕作栽培技术...
第四节 种子工作
第四节 种子工作 1964年建场时,从九三局红五月农场调入合作6号小麦种,从大西江农场调入黑龙江41号大豆种,从查哈阳调入的克刚小麦种,克北l号大豆种,解决了当时生产用的种子。并同时从一些科研单位引入一些新品种,开展品种试验,相继引种鉴定许多个适应本地自然条件和机械化栽培的优良品种。做到了品...
第五节 肥料的使用
第五节 肥料的使用 嘉荫农场在建场时就十分重视肥料的使用和研究。 建场初期,针对白浆土速效养分低的问题,在新开荒地上就进行施肥。当时使用的化肥品种主要是硝酸铵和过磷酸钙两个品种,l965年在新荒地用这两种肥拌麦种施用。硝酸铵拌麦种每亩3~4公斤。 过磷酸钙先晒干加5%的草木灰调去余酸,增...
第六节 植物保护
第六节 植物保护 建场以来,病虫害防治,杂草防治等植物保护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保护了农业生产。 一、虫害防治 1966年夏全场l2万亩小麦发生粘虫,当时6队麦地每平方米上千只。发现后及时上报黑河专署、省农垦厅,经请示沈阳军区、国防部、外交部批准,省民航局派两架安二型飞机...
第七节 自然灾害及防护
第七节 自然灾害及防护 建场以来,主要自然灾害为旱灾、涝灾、雹灾、雪害。 旱灾以1973年、l978年,l979年最重。l973年降水量484.3毫米,虽然只比平年少63.2毫米,但7月份高温少雨造成小麦大量不孕穗,最严重的不孕穗率达40%,同时造成大豆落花落荚,该年粮食亩产只有48.15...
第八节 实验与技术推广
第八节 实验与技术推广 嘉荫农场十分重视科学实验与技术推广工作。一建场就专门规划和建立了综合实验站,第一任站长孟繁义,农业技术员杨久晨、李玉坤。 农业实验与技术推广工作是在副场长田禾、场农艺师顾耀民主持下进行的。建场初期实验以引种选种为主,同时根据生产需要进行耕作、栽培、植保等方面调查试验...
第九节 气象工作
第九节 气象工作 1966年和嘉荫县在大岗(原场部)合建了气象站。1968年嘉荫县撤回,由场自办。站长袁祖昌,工作人员共3人。70年代配备了传真机,设有风、日照、气压、降水量、湿度及大气地表地中湿度仪器,设备完善。气象站人员进行日预报、季预报、年预报,对指挥生产和生产决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依据...
第十节 机构队伍
第十节 机构队伍 建场以来,农业管理机构经历了3个阶段: 一、农机牧联合办公室 1964年建场时,生产管理机构称农机牧联合办公室(简称农机牧)。 实行场长领导下技师负责制,副场长田禾具体领导农业生产,零艺师顾耀民和技术员郭桂林具体抓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 二、生产股 1966年组建生...
第一节 畜牧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畜牧业第一节 畜牧业的发展概况 嘉荫农场的畜牧业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建场初期,发展阶段和调整改革阶段。 一、建场初期(1964~1966年) 嘉荫农场建场就制定了“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生产经营方针,重视畜牧业生产。 生猪生产确立了“母猪公有户养”,“仔猪集中...
第二节 繁育改良
第二节 繁育改良 为了提高畜禽的群体质量,使其具有较高的出栏率及商品率,从建场开始就重视畜禽的繁育改良工作。并制定了繁育改良的方法和目标。建场20多年来,曾先后引进许多优良的种畜禽,对畜禽的繁育改良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猪 生猪生产采用民苏长三杂交的繁育改良方案。即用东北民猪作母本...
第三节 疫病防治
第三节 疫病防治 建场初期(1964~1966),由于畜禽饲养量较小,再加上交通不便,畜禽流动量小,所以没有疫情流行。当时突出的是软骨症及缺硒症等地方性疾病危害畜牧业。后来经补喂骨粉和补喂及注射亚硒酸钠,杜绝了地方病的流行及危害。 “文化大革命” 期间,畜禽防疫工作受到严重干扰,畜禽疫病有...
第四节 机构队伍
第四节 机构队伍 1964年,畜牧归农机牧办公室领导,技师阚宝琦。当时有兽医技术人员5人,其中兽医技师l人,畜牧兽医技术员4人。 1966年春,由各基层单位选派,场集中培训防疫员2个月,实现了队队有兽医。 1967年在9队(稻田)组建了场兽医站及场马匹人工授精站。组建时两站有兽医技术员4...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三章 农业机械化第一节 发展概况 机械化是本场农业的主要生产手段,随着农业机械的增多,机械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本场已经初步发展成为一个中型机械化国营农场。 1964年调入机务工人l00余名,并接收宝清、黑河两机校学生152人,年末机务工人达232人。当年拥有履带拖拉机30台,其中东方红...
«
1
2
...
15495
15496
15497
15498
15499
15500
15501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