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节 族 源
第十篇 柯尔克孜族第一章 历 史 一、族称 “柯尔克孜”系柯尔克孜族的自称,其含义一说是“四十”的复数,可解释为“四十个 部落”;一说为“草原人”,一般解释为“四十个姑娘”的意思。 柯尔克孜族,最早载于《史记》,称“鬲昆”。汉初,役属于匈奴,称“坚昆”,后称 “纥骨”或“契骨...
第二节 姓氏与人口
一、姓氏 据《嫩江草原上的柯尔克孜族和他们的爱国增产计划》一书记载,柯尔克孜族东迁黑龙 江省时,共有6姓:他本(吴)、额其格(常)、嘎博韩(韩)、蔡音德热(蔡)、博勒德热 (郎)、害热格斯(司)。 柯尔克孜族流传的民歌中记述了这6姓: 我曾在高山下纵马奔驰, 受到...
第三节 革命斗争
柯尔克孜族被迫迁居黑龙江地区以后,清政府将其视为“叛乱者”的后裔,始终处于被 歧视的地位,有些人长期服兵役,被征调各地,白白丢掉性命。一些幸存者即使回家也都成 了残疾。吴德喜的祖父滔浩、蔡福灵的祖父哈苏、吴定海的祖父拉嘎达、吴海峰的曾祖父特 木勒等人,都是从战场上回归的致残人。 中华民国...
第一节 民族乡 民族村
第二章 民族平等 1948年2月,富裕县五家子村柯尔克孜族民主选举了村政府,村长常铁芳,副村长常明 锁,下设武装、生产、公安、调解、财粮委员各1人。 1953年春,按照柯尔克孜族人民要求,富裕县人民政府改五家子村为柯尔克孜族自治村 。常铁芳被选为村长,常明锁被选为副村长,下设武装、公安、...
第二节 民族平等团结
一、人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族人民参与了国家和地方政权 工作,享受了民族平等权利。 1952年,富裕县五家子村农民韩达海被选为黑龙江省第一届政协委员。 1953年,富裕县五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吴永桐被选为富裕县人大代表。 1954年,富裕县民政科副科长吴...
第一节 猎业 牧业
第三章 经 济 一、猎业早年,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族不耕种五谷,多是三五人自愿结成打猎组,骑马或 乘车携猎犬打猎生活,时有名猎人被誉称“莫尔根”。 柯尔克孜族打猎工具最初有弓箭、猎枪和猎犬。清光绪年间,使用火绳枪。1912年以后 ,使用俄商出售的别拉弹克枪和套筒、大盖、连珠等快枪。沦陷时期...
第二节 农业副业
一、农业 清光绪年间,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族始有农业。清政府拨给每户土地4—5垧,按垧收地租 ,无土地税。多数柯尔克孜族耕种落后,纳不起地租,而出卖土地。中华民国时期,富裕县 五家子村51户,有土地10—30垧7户,1—10垧4户,无土地40户。东北沦陷时期,有土地40 —100垧2户,有1...
第一节 教 育
第四章 文 化 清代,黑龙江地区柯尔克孜族人多数不识字,没有学校。 中华民国时期,富裕县五家子柯尔克孜族出现了私塾,外请教师,用蒙、汉两种文字授 课,学生10余人,读“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华民国末年,吴本德回到 五家子村创办了小学。学生10余人,讲授语文、数学、常识等...
第二节 文 艺
柯尔克孜族从新疆迫迁黑龙江地区后,民间流传许多民歌民谣,内容多是表现思念故乡, 反抗压迫,对统治者不满,渴望美好未来。 如民谣《回忆家乡》中写道: 在黑桦树上落着一群悲啼着的乳燕,一切都绝望了的我,为什么偏偏遇上了呢! 一堆堆的丛林里,马蛇子崽在发出怀念的声音叫唤着,一切...
第三节 卫生体育
一、卫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族缺医少药,巫师萨满治病,土法接生,流 行性病、肺病、伤寒病等多种疾病。婴儿天花、麻疹、脑膜炎病死亡率高达8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黑龙江省派来医疗队,为柯尔克孜族免费治疗各种疾 病。1955年富裕县中和村设立了卫...
第一节 语言文字
第五章 语言风俗宗教 柯尔克孜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黑龙江地区柯尔克孜族因受蒙古族影响现除六七十岁以上老 人会说、听懂本民族语言外,大多数只会说蒙古语、达斡尔语、汉语。1980年4月调查,富裕县五家子村 柯尔克孜族懂本民族语言的5人:常生,70岁;韩露英(常生妻),73岁;韩铁吉,71岁;...
第二节 风 俗
一、衣食住行 (一)衣饰 柯尔克孜族迁来黑龙江地区初期,靠游牧和狩猎生活,一年四季男女皆穿皮衣服。 中华民国年间,有了商业,春夏穿布衣服增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用布被褥。 男装,早年“策之木哥”(大袍),秋末冬春的狍皮多用酸奶熟成,面为白色,柔软、 结实。袍扣...
第三节 宗教信仰
一、信仰萨满 柯尔克孜族迁入黑龙江省后信仰萨满教。“萨满”称“嘎满”。意为兴奋而狂舞的人。 亦称“喀木”,意为“巫师”。联络人神(腾格里)间具有特殊身份的人。萨满不受性别限 制,社会地位与普通人无异,其职能,是在节日或重大事件发生时,主持祭把祈祷仪式,为 人们祈求儿女、保畜兴旺、治病、丧...
第一章 人口与分布
第十一篇 其他少数民族 黑龙江地区除汉族与世居少数民族,还有人口少、居黑龙江地区历史短、居住分散、来自 祖国各地的其他少数民族。 1953年全省第一次人口普查,其他少数民族共13个,540人。苗族46人、黎族4人、壮族 26人、彝族23人、藏族10人、瑶族1人、俄罗斯族401人、哈萨克族...
第二章 来 源
黑龙江地区世居少数民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绝大多数是解放后来自祖国各地,陆续 迁入定居的。 清代,黑龙江地区设立驿道,各驿站皆有站丁。站丁绝大多数来自吴三桂的旧部。《奉 天通志》记载:“清初的三藩降卒,当时由云南拨来884户”。这里,站丁中就有苗族、白族 等其他少数民族,其后裔早与满、汉...
«
1
2
...
3363
3364
3365
3366
3367
3368
3369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