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节 建国前的教育
第一节 建国前的教育一、清朝末年的东安私塾: 东安地区,原是赫哲族人半定居的地区之一。他们民风古朴,以鱼猎为业,生活维艰,又大多不通文字,故无兴办学校教育。 清朝末年,为防御沙俄入侵,当局始在此地驻军设防。且东安又是与沙俄民间通商贸易口岸,故经济与交通遂有所发展,汉族、朝鲜族陆续来此定居。随着人...
第二节 建国后的教育
第二节 建国后的教育一、土改后学校的恢复与发展: 1948年春,本地土改完成后,抚远县(当时东安镇属抚远县)民主政府当即采取民办公助方式,恢复了东安小学。当时招生近百人,开设六个年级,分三个复式班。首任校长蔺殿卿。教师三人。同年,以同样方式,恢复了和平、民主两所初级小学,并在二龙(四队)办起了一所...
第三节 建国后教育事业
第三节 建国后教育事业一、体制沿革 “文革”以前,我场各学校的教学业务与行政工作,曾由原八五九总场宣传部或场宣传科负责领导。教师和办学经费的管理,则由县和农场有关部门分别负责(因当时的学校有县办和农场办两类)。 “文革”开始后,1967年10月,设“教育革命”领导小组,领导全场的“教育革命”。同...
第四节 其它教育
第四节 其它教育一、职工教育 1983年以前,职工教育由工会负责组织、领导。农闲季节组织各单位建立各种形式的学习班或夜校,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与文化素养。 “文革”前,各单位除举办各种形式的训练班,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文化外,还采取外送学习的方式培训政工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员。“文革”期间,职工文化...
概述
第三十七章 卫生、计划生育概述建场前,本场无医疗卫生设施,仅东安有一中药铺,供群众抓药。平时小病多以乡间土方草药治疗。 国营农场建立后,医疗事业随之发展。1956年,铁道兵九师在虎头的开荒大队奉命到饶河地区建场,随大队带来医生三人,卫生员二人,成立卫生所。 1957年元月,八五九农场正式成立,建...
第一节 卫生
第一节 卫生一、医疗 建场前,本场区域仅东安镇私人设一中药铺,是当地百姓就诊买药唯一场所。农场建立后,人民解放军第52预备医院,集体转业复员来场建立医院。虽医术水平较高,设备齐全,由于当时条件和体制多变,多数医务人员集中在总场,分场生产队基层单位,虽有医务人员,因医药缺乏,设备简陋,平时医治伤风感...
第二节 计划生育
第二节 计划生育一、概述 “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项重要措施”,这是毛泽东主席1956年制定全国农业发展纲要40条中倡导的。然而我国人民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普遍都有早婚、早育,多生子女的习惯。在社会上以子女多为荣,已成为社会风气, 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
小 序
第六编 社会第三十八章 生活小 序建场以来,职工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随着农场生产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受全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逐步发生着变化。 物质生活:在衣食住行诸方面,经历了建场初期的艰苦创业,六十年代初的暂时困难;农场改制后的开始好转;“文革”中的极“左”限制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第一节 物质生活
第一节 物质生活 衣:1945年以前,这一地区居住的群众。多以更生布和家织布缝制衣裳。男的多着青色对襟便褂,女的多穿有颜色的大襟上衣,老年人则以穿黑布衣裤的为多。衣服纽扣用布条系成或用角木纽扣。夏秋季节多穿玉米皮编的,帮有猪皮或其它动物皮张的草鞋。冬春季节则脚穿皮乌拉,头戴狗皮帽。1945年东北光...
第二节 精神生活
第二节 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人类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建场前本地群众非但物质生活十分艰苦而且根本谈不上精神生活。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来场,他们中有许多各方面的人才,他们到来后,开始逐步丰富了农场文化生活。1958年农场就从转业官兵中,抽调爱好文艺的同志,组建了总场文工团。那时条...
概述
第三十九章 风俗习惯活概述本世纪二十年代后,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流寓苏联远东一带的朝鲜族贫民,开始成批涌进饶河东安地区。“九、一八”事变后,在挠力河北岸与阿布胶河上游两岸(今场部所在地)曾分布有“韩人八屯”。 本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山东、河北等地的贫苦农民,也纷纷来此地谋生。五十年代后期,大批铁道兵...
第一节 岁、时、俗、祭
第一节 岁、时、俗、祭 多民族长期混居,经二十多年的时间,本场各少数民族的岁时俗祭与汉民没有明显差别。 (一)节 序 元旦:公历一月一日,俗称阳历年。虽然我国已于1912年正式使用公历纪年,但本场群众把元旦做为节日,始于建场。每年的这一天职工放假一天,家家改善生活,以示庆祝。 “三.八”妇女...
第二节 婚、丧、喜庆
第二节 婚、丧、喜庆少数民族在本场人口甚少,长时间受汉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如今习俗,多随汉族。 (一)婚俗 ▲汉族 建国前,男女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生辰八字做为订婚的依据,如生属合适,男女双方不马牛,羊鼠,鸡猴等生相的,即可订婚。订婚后女方多数收彩礼,如钱、布帛织品,金银首饰等。婚龄一...
第三节 生活习俗
第三节 生活习俗(一)汉族 三十年代与四十年代,由于生活较为艰苦,衣着多为更生布与家织土布,上衣多为对襟便褂,下装则是前后不分的便裤。夏秋季节穿草鞋。冬春季节穿皮乌拉。冬季头戴狗皮帽。 1948年土地改革后,人们的衣着开始发生变化,粗布和斜纹布取代了更生布和土布,人们开始穿上了粗布便服和布鞋,青...
第一节 方言
第四十章 方言、谚语第一节 方言本场虽域居偏僻,人口较少,但人口来源广阔。建场初期的大批转业官兵,除新疆,青海,西藏、台湾外,来自各个省份的都有,尤以广西、湖南、四川等省为多。随后相继来场的有转业官兵的家属和河北山东等地支边青年。 1962年场社分开时,有800余名当地社员留在农场。 1968年...
«
1
2
...
7223
7224
7225
7226
7227
7228
7229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