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耕作制度
第二节 耕作制度 建场初期土壤耕作主要是搞翻地,深度20cm左右。山于机械力量弱,小麦面积比例大、占播种面积的80%,收获作业常常拖延到下雪,所以秋翻地面积很小,80%的耕地需要春翻春种,播期推迟,收获拖后,年复一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到1965年,机械力量有所提高,此时,全场已拥有犁16台...
第三节 种子
第三节 种子 一、种子繁育体系 龙门农场的种子工作起步较晚,1965年成立良种站,其所属的试验小区搞种子繁殖,种子鉴评及区域实验,建站初期还培育过玉米单交种。 繁育种子采取试验小区高繁,实验站大量繁殖后推广到生产队,生产队边生产边繁殖,种子生产成本纸,但推广速度较慢。 二、品种更新 向建...
第四节 肥料
第四节 肥料 建场初期至1961年,种地只施农家肥,但使用量不大,大部分还得依靠土地自然肥力和休闲养地进行农业生产。由于耕地开荒年限短,加之自然植被的残枝败叶腐烂分化成为丰富的有机肥料,土壤腐殖质含量很高,有机质含量一般都在7—8%,高的可达8—10%:由于地处高寒,养份分解释放量小,作物在田间...
第五节 植物保护
第五节 植物保护 一、化学除草 建场至1966年的十余年间,农田杂草的防除全部是靠人力、畜力和机械,实行“三铲三趟”、蒙头土及中耕机带单翼铲等除草方法,还处在“弯钩犁加一把锄”的除草时期。由于灭草手段原始,工效低,效果差,草荒十分严重,有时成片的农田被杂草吃掉,不得不撂荒或翻掉,草荒成为农业生...
第六节 农业气象
第六节 农业气象 一、观测工作 “龙门农场气象站”建立于1966年,当时开展的观测项目有:气温、降水、日照、地表温度,执行中央气象局制定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1971年以后又增加了温度自现仪,湿度自记仪等仪器及蒸发、气压等观测项目,观测人员由建站时的一人逐年增加到六人,1980年以后执行中央气...
第七节 管理体制
第七节 管理体制 龙门农场1955年九月创建时为第三十八管教支队,隶属劳改系统,是改造第一,生产第二,基层建制为大队。1958年合并到苏家店农场,1960年与苏家店分开重新建制,1961年又归属德都县管辖。1968年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大批知识青年进到农场,划归国营农场管理。...
第一节 装备
第二章 农机第一节 装备 龙门农场是1956年正式开荒,本年六月进乌尔劣斯(匈牙利产)十三台、胶轮(匈牙利产)二台。随着农场耕种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机具的数量也不断增多,到1958年,全场有链轨拖拉机83台,胶轮拖拉机50台,联合收割机68台,其他机械拥有数量929台件。在北安管局各农场中,属于...
第二节 队伍
第二节 队伍 农场的机务队伍,主要来自农场职工子弟,经过短期的培训及学校分配和外部调入组成,但主要是农场的短期培训占比例较大。 建场初期,农场的机务人员大都是外部调入的。到1963年,全场四个生产队,共有机务人员40人,但无一有技术职称人员,技术力量薄弱。 从1964到1965年,从东北农学...
第三节 作业
第三节 作业 一、田间作业 建场初期,仅有的几台播种机、五铧犁都是仿苏的。由于当时机械少,农具不配套,田间作业大多都是靠人力、畜力来完成。随着农机具数量的不断增加,机械化作业面积也逐渐扩大,但作业质量低劣,远远达不到农业技术要求。直到七十年代末,经过多年实践与摸索,得出一条经验:那就是走标准化...
第四节 革新
第四节 革新 建场三十年来,龙门农场农机具革新百余项,对促进农场的农业生产,提高生产率,增收节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64年,将五铧犁犁铲改为梯形,并带三角刀。 1965年、对中耕机进行了改装,中耕机扣大豆,随起随播。 1966年,对GT—4.9康拜因第三清粮室和播种带施肥等改装。 ...
第五节 维修
第五节 维修 龙门农场修配厂是一个拥有厂区面积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10平方米,(其中车间建筑面积2130平方米)的一个小型修配厂。设有机修、机加、锻造、铸造、电焊等车间。担负着全场86台链轨式拖拉机,50台轮式拖拉机,68台联合收获机以及相当一部分农机具的维修任务。修配厂的存在,对恢复各类农...
第六节 管理
第六节 管理 龙门农场1956年初进机械,由于机具不配套,使用不合理,再加之维修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低下,在管理上又缺乏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标准化等办法,致使一部分机具技术性能差,故障多,作业效率低,成本高。 随着农场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机械也逐年增加。在那大学特学毛主席著作的六十年代,机务战线...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三章 畜牧第一节 发展概况 1955年,龙门建场时,调入600多匹役马,作为当时主要运输动力。到1962年,全场只有数量不多的家畜,马减少到200余匹;牛70多头;猪10多头;还有60多只蒙古羊及少量家禽。 1962年,上级确定了龙门农场“以羊为主”的生产方针。当年秋,由笔架山农场购入三江...
第二节 饲养管理
第二节 饲养管理 一、“公养为主” 龙门农场在1962年前,各生产队除养马作为运输动力外,不经营畜牧业。从1962年以后,在“以农业为基础,以养羊为主”的方针指导下,全场有5个生产队开始走向以养羊为主,农牧结合的道路。1968年全场绵羊存栏7100只,最多饲养达7700只。 1969年由于农...
第三节 畜类兴衰
第三节 畜类兴衰 一、羊 1962年前,龙门农场只有60多只蒙古羊。 1962年,省公安厅决定龙门农场以养羊为主,当年秋,由笔架山农场购入三江半细毛羊325只。翌年春,由于缺乏饲草,大羊死亡率近35%。1963年6月由吉林前郭旗农场购入东北改良羊1072只。1964年又从小东种畜场购入东北细...
«
1
2
...
7946
7947
7948
7949
7950
7951
7952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