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节 机构
第七章 机构队伍第一节 机构 第一节 机 构 双鸭山农场建于1947年8月25日,初期未正式命名,领导机构称大队部,隶属于合江省集贤县人民政府生产部。同年12月3日正式命名为集贤县公营农场。场部设场长办公室、经理股与农业股;下设2个生产队。 1949年2...
第二节 职工队伍
第二节 职工队伍 第二节 职工队伍 双鸭山农场建场当年仅有职工146人(全部为固定工人),到1985年末,职工总数达7 495人,比1947年增长50.3倍,其中:固定工人6 896人,比1947年增长46.2倍。 建场以来的38年中,职工增长最快的有两个阶段...
编下序
农业(下编地方农业)编下序 双鸭山市地方农业,包括郊区农业、区街农业、机关团体农业三部分,其中:以郊区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分为种植业、养殖业、乡镇企业(原称社队企业)三类,其中:以种植业为主,所有制形式分为全民、集体与个体。 双鸭山市的地方农业,尤其是郊区农业,从它诞生之日起,除生产农民自己所...
章下序
第一章 经济体制章下序 郊区农业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由于富安、富桦和星桦煤矿的相继建立,原为莽莽林海的双鸭山地区始有农业人口的迁入和定居。1947年,双鸭山矿务局成立后,随着煤炭生产的发展,郊区农业亦随之发展,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农户已达1 023户,总人口4 363人...
第一节 小农经济
第一节 小农经济 第一节 小农经济 1951年以前,双鸭山矿区的农民一直是一家一户地进行生产活动。他们的生产成果,除上缴公粮(即农业税)外,就是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与进行再生产。因此,其产品除粮食外,还生产一部分蔬菜和肉、蛋、禽等,投放市场,供应矿区职工和家属。
第二节 互助合作
第二节 互助合作 第二节 互助合作 早在1949年前后,双鸭山郊区就已形成了 8个自然村屯,即长安屯、富安屯、窑地、小东沟(以上即现长胜乡的长安村、富安村、窑地村、东兴村)、胜利屯、双城屯、原鲜屯、新兴屯(以上即现安邦乡的双胜村、双兴村、原鲜村、新兴村)。195...
第三节 人民公社
第三节 人民公社 第三节 人民公社 1958年 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按照这个《决议》精神,双鸭山市郊区开展了公社化运动,将全郊区的3个乡(即长胜乡,1954年成立,包括长安屯、富安屯、窑地、小东沟;安邦乡,...
第四节 联产承包
第四节 联产承包 第四节 联产承包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双鸭山市郊区各公社在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以及1981年与1982年两个中发1号文件精神中,太保公社的自立、靠山两个大队,于1982年首先建立了生产责任...
章下序
第二章 土地章下序 双鸭山市由于地处山区丘陵地带,辖区内山上有林,地下有煤,煤炭、林业的开发经营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加之又建有1个规模较大的国营机械化农场,因而可供地方农业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就很少了。1949年,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占有耕地面积为11.68亩,全矿区人口平均每人占有耕地面积为4.2...
第一节 开发利用
第一节 开发利用 第一节 开发利用 1949年,双鸭山地区农村共有耕地面积为50 940亩。到1985年末,全市地方农业耕地总面积已达170 677亩,其中:郊区农业耕地面积为152 548亩,占89.38%;区街农业耕地面积为11 089亩,占6.5%;机关...
第二节 农田基本建设
第二节 农田基本建设 第二节 农田基本建设 双鸭山市因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土地极易受到水、风和沟壑的侵蚀。自1951年到1985年的35年中,由于遭受侵蚀而被毁掉的耕地面积,累计达1.9万亩。 为治理耕地流失,从1962年起,郊区社队开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到19...
第三节 耕地管理
第三节 耕地管理 第三节 耕地管理 双鸭山市的耕地管理工作,始于1960年。原为临时机构,1960年9月至1982年4月初,曾以市土地规划委员会与土地管理工作委员会(均下设办公室,在市农业局办公)名义进行耕地管理工作。1982年4月20日,市土地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变...
第一节 作物
第三章 种植业第一节 作物 第一节 作 物 郊区农业种植业的作物,主要有粮豆作物、蔬菜作物、经济作物三大类。 一、粮豆作物 粮豆作物种类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谷子、水稻和杂粮等。进入60年代后,开始对粮豆作物的品种进行选择和更新。 小麦首先引...
第二节 种子
第二节 种子 第二节 种 子 双鸭山市的种子工作,从60年代初期郊区各公社、大队便在当地原有的农家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选、自留、自用”的形式,开展了种子的繁衍工作。进入70年代后,在市农业局中配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组织各公社、大队进行各类种子的串换、...
第三节 技术措施
第三节 技术措施 第三节 技术措施 为不断提高各类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特别是各种蔬菜的单位面积产量,以满足城镇居民的基本需要,郊区农民与有关科研机构,从1949年起,就在不断地引进与繁育良种的同时,引进与推广新的技术措施,并通过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使这些技术...
«
1
2
...
8493
8494
8495
8496
8497
8498
8499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