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重点电厂建设
第二节 重点电厂建设 一、友好加工厂电站 系“二五”计划重点项目之一。1958年筹建。该站建置在伊春以北23公里处的友好区内,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1959年10月,友好加工厂电站1号、2号炉和1号机组竣工运行,装机容量为1500千瓦;1959年12月3号、4号炉竣工...
第三节 输变电工程
第三节 输变电工程 1957年,翠峦发电厂设计施工翠峦至乌马河至伊春至双子河间22千伏41公里第一条木杆输电线路,同年建翠峦变电所,设备容量为500千伏安,电压为22/3.3千伏。至1981年,伊春共建设输电线路129条,全长1421公里。其中,网内输电线路5条、294公里(110千伏1条95公里...
第一节 伊春林业电力网
第三章 供电第一节 伊春林业电力网 1958年,伊春发电生产单位主要有翠峦林业局发电厂、伊春发电所;翠峦一友好间41公里22千伏木杆结构送电线路和伊春、翠峦、乌马河、双子河4座变电所,系翠峦发电厂区域性单独送电,结构简单,年设备利用率不足50%。1963年,伊春发电生产单位主要有18列车电站、友好...
第二节 供电设施
第二节 供电设施 一、送电线路 供电方式,伊春电力系统供电频率为交流50赫兹。供电电压、高压供电6千伏、10千伏、35千伏,低压供电单相220伏、三相380伏。1958年,伊春仅有翠峦-友好间41公里送电线路,运行电压等级22千伏。1964年,伊春-东风110.8公里,伊春-南岔97公里2条木杆...
第一节 营业
第四章 用电第一节 营业 一、营业机构 1949年,汤原县政府在伊春组建县电工大队(5人),隶属县政府秘书科。1951年,县电工大队与县电话所合并,成立伊春电务所,强弱电统管。10月,成立伊春发电所。1955年5月5日,伊春县发电所并入林业机械厂,为该厂动力车间。1957年7月,并入翠峦发电厂,...
第二节 调负节电
第二节 调负节电 一、供需电矛盾 伊春电力工业是一个独立的林业企业自备电力系统,用电由网内发电厂和企业自备发电厂两部分组成。凡企业自备电站的厂、局用电比较充分,而依靠林业电网供电的厂局电力较紧张。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一直持续到1983年伊春林业发电厂投产后才得到解决。 电...
第一节 生产关系变革
第十九篇 农业第一章 农业管理第一节 生产关系变革 一、租佃关系 开发初期,伊春林区少有居民,其零散入山者,多以狩猎为主,间或小块垦耕,自行经营。南岔、带岭一带,许、陈两姓等地主占据日本开拓团遗弃土地并租佃给农民耕种,农民租佃前交押金或立租契。每年按收获所得,分秋、夏两季向地主纳地租,一般为“三...
第二节 土地开发利用与管理
第二节 土地开发利用与管理 一、土地开发 本地的土地开发,主要是开垦平缓山坡、夹谷土层较厚之荒地为耕地。1953年始,伊春县大面积开荒,到1957年,共开荒37530亩。1958~1964年,为解决林区职工吃菜,市委号召发展农副业,职工大搞小开荒,此期,共开荒252625亩。 1965~196...
第三节 农村劳动力
第三节 农村劳动力 1949年,林区农业村屯劳动力有2263人。1952年,外地迁入劳力增多,到1956年成立初级社时发展到7032人,增长2.1倍,年均递增17.6%。1957年,上甘岭、五营区农业相继开发,南部区(局)的农业合作社也在不断扩大,农村劳力增加到5636人。1958年,市区农村劳动...
第四节 农业投入与经济效益
第四节 农业投入与经济效益 一、农业生产投入 (一)固定资产投入 1949~1956年,伊春农村靠镐头开垦,人畜力耕作,固定资产投入只用于畜舍、仓库和小型温室。1964年,农村固定财产总值达571万元。1966年为598.1万元,占全市农业固定财产总值的42.7%。1967~1976年,大型农...
第五节 农业生产结构
第五节 农业生产结构 建国初期,市区农业以种粮为主,主要解决农民自留口粮、种子和饲料。近郊农业村屯以种秋菜为主,商品量也较少。秋收以后,劳畜力入山采伐“倒套子”,以冬副业生产的收入解决农用生产费和生活费。畜禽生产以自养自给为主。此时,农牧副各业比重为65.4:20:14.6。随着林区经济的发展,农...
第一节 耕地
第二章 种植业第一节 耕地 1949年,伊春仅有耕地4.23万亩,其中水田360亩、旱田41940亩。1952年,耕地面积为61155亩,比1949年增加18855亩(水田增加2820亩、旱田增加16035亩)。1957年,耕地面积增加到109785亩,其中水田3165亩、旱田106620亩。19...
第二节 耕作制度
第二节 耕作制度 一、土壤耕作 50年代,农业服务于林业,依靠人、畜力,使用弯钩犁、板锄、牛心镐等工具。耕作是木犁扣耢结合。土壤耕层耕深一般只有15厘米左右。虽具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但底层土壤较硬,温度较低,作物种植以垄作为主,兼有部分散播(人工播种,人工收获)。粮食作物亩产60~70公斤,...
第三节 粮食作物
第三节 粮食作物 开发建设初期,只有浩良河、晨明有部分粮食作物。1949年,伊春粮食生产面积28185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7%。粮食总产1930吨,粮食生产结构依次是玉米、谷子、杂粮、水稻、小麦。1969年,全市粮食生产面积发展到17481.5亩,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43%。由于当年是个低温年,粮食...
第四节 油料作物
第四节 油料作物 伊春油料作物品种主要是大豆。间有油用葵花籽等,生产量很少,每年播种面积不过几百亩,并且种植年份断续,生产规模小,不集中连片。大豆生产每年除按粮食征购计划种植外,还安排副食用豆和饲料用豆生产地。由于本地市大豆病虫害发生率轻,品质好,商品率高,每年大量外调。故建国以后,生产面积逐年扩...
«
1
2
...
8955
8956
8957
8958
8959
8960
8961
...
17821
17822
»